李晓 中共盐津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自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以来,盐津县立下了“三年脱贫、五年小康”的军令状。在全速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产业发展无后劲、群众稳收无保障、遏制返贫无支撑成为“拦路虎”“绊脚石”。党委政府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用真心真情、出实招硬招,把握聚力到村、精准到人这一脱贫攻坚的根本内涵,将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高产业化扶贫效率、实现共建共享的重要抓手,着力实施“一改三化五统一”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实现人人有股份、户户有就业、村村有产业、乡乡有支柱“四有”目标,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政治效益“四效”同增,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三变”促“四有”提“四效”的产业扶贫新路径。
2017年以来,县委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找准集体经济这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压舱石”,致力于搭建主体框架,立好四梁八柱,构建深层次、广覆盖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实施了“一改三化五统一”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促进“三变”改革,激活基层发展新动能。
“一改”:即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确权确股确员。一是清资核产。盘清集体所有资源型、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协商评估、登记造册。二是确认身份。通过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商议,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即股民。三是还权赋能。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全部折股量化到村民,赋予村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抵押、信贷、继承等权力。
“三化”:即公司化运营。村集体公司与村委会分开设置,实行政经分离,独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股份化改造。坚持按人分股、以户持股、股份合作,收益分配为两个50%。即50%用于扩大再生产、公益服务管理、兜底特殊群体;50%用于股民分红。多元化发展。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发展。
“五统一”:即统一注册、统一章程、统一构架、统一挂牌、统一培训。全县上下树立一盘棋思维,整合资源、优化服务,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村集体公司运营管理水平。
通过“一改三化五统一”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全县94个村实现了集体经济全覆盖,初步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转变,累计消除“空壳村”44个,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68个,村均收入2.4万元,收入最高村12万元,超过5万元的村11个,超过2万元的村23个,集体经济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被列为全省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省委改革办以内参专报的形式向全省推广。
围绕以乌骨鸡、花卉苗木、植物油、竹和蔬菜为主的“5+N”扶贫特色产业布局,全县各乡、各村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创新创造,涌现出了若干形式不一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人人有股份、户户有就业、村村有产业、乡乡有支柱”的发展格局。
按照股份化改造的要求,全县清资核产集体资产30亿元,以村为单元,折股量化到全县8.9万户36.3万农村常住人口,并按照一人一股、一户一证原则,逐户发放股权证。如普洱镇小河社区,将经营性资产折价420万元,量化为1521股,分配给全社区1521名股民。公司收益按照两个50%进行分配,50%分配给1521名股民;另外50%中,15%用于公司发展公积金,10%用于扶贫基金,5%用于公益设施维护基金,20%用于绩效考核奖励。形成了集体有收入、股民有分红、村干部有奖励、贫困人口有收益、公益事业有基金的共建共享生动局面。
通过集体公司领头,以发展产业吸纳一批、能人领头务工消化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三个一批”的方式,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如落雁乡龙塘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6户1176人,其中有劳动力而未实现至少1人就业的贫困家庭27户。村集体公司成立了50人的工程建设队、18人的家政服务队、42人的绿化保洁队、13人的社区管理队,共计123人,实现了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有就业,还吸纳消化了其他富余劳动力。参照这个经验,落雁乡5村1社区共开发出劳务型、管理型、公益性岗位536个,实现了全乡有劳动力但零就业的120户贫困户户户有就业。
村集体公司采取公司自办、“公司+公司”“公司+合作社”“公司+大户”吸纳入股等模式,走多元化发展路子,自办领办合作社80余个,同时,县级主导建设扶贫产业综合示范园区8个,乡镇主导建设扶贫产业园区18个,建成一大批“三产”融合示范园区和标准化基地,夯实了产业发展载体,涌现出了一批乌鸡村、花卉苗木村、特色蔬菜村,村村有产业的格局正在形成。如牛寨乡新华村,通过村集体公司领头,以发展桢楠苗圃、柿子、猕猴桃产业为主,辅之以工程推介、机械租赁、电脑科技经营和劳务输出服务,形成了“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人人有股份、个个有就业、年年有分红”的联动发展格局。
通过村集体公司发展,村村有产业、“一村一品”的基础不断夯实,全县“5+N”的产业布局得到了充分体现,各乡镇也形成了支柱产业,实现了“一乡一业”。如兴隆乡以2万亩茶花为引领,打造花卉苗木之乡;落雁乡培育了鸡米鱼油菜花支柱产业;柿子镇形成了乌骨鸡产业覆盖全乡的发展格局;中和镇正在实施万亩三角梅产业。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激活了基层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三变”改革,进一步夯实了“四有”发展目标,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政治效益同增共进。
全县以村集体公司为平台,结合“5+N”产业布局,通过土地流转、资源入股等方式,大力发展种植、养殖等“短平快”产业。群众通过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务工报酬等方式直接增加收入;同时,村集体公司积极挖掘公益性、劳务型、经营型等各类岗位,为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提供就业保障,增加群众收入,为2018年整县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县村集体公司已组建绿化、保洁、河道管理、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等队伍40余支,开发劳务型、经营型、公益性岗位1200余个。
积极发挥村集体公司的主导作用,通过与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大户等合作,为农户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并通过签订回购协议、入股合作等方式,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为实现“四有”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规模化经营,整合了地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业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文旅兼容。
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减少各种农药、化肥等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在“5+N”产业发展引导下,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共赢。在村集体公司的主导下,通过“5+N”产业发展布局,全县森林覆盖率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个百分点。
通过“一改三化五统一”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把集体资产赋权于民,依托集体公司经营和管理,使群众由农民变“股民”,让农民群众广泛、真切参与到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中来,培养和促进了群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观念和民主习惯的形成。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了村级组织引领发展的实力,激发了群众致富增收的活力,既赢得了民心,也树立了干部的威信,使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入民心。
发展集体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缺少资源统筹;二是缺少资金投入;三是缺少政策支撑;四是缺少发展能人;五是缺少监管机制。
下一步工作中,将更加积极作为、砥砺奋进,用好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做好发展监管、风险防范、利益分配,加快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农民共同富裕、全民共建共享。一是注重人才培养。深入推进“领头雁培养工程”“凤还巢扶贫工程”,落实农林技术人员到集体公司、合作社、龙头企业兼职、入股等做法,加大基层致富能手、管理人才培养储备力度,积极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二是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作用,激发群众主动权和主控权,有效调动群众自我决策、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深化农村基层村民自治体系。三是抓实统分结合。针对农村产权分得多、统得少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破解方法,找好统分结合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盘活发酵,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是加大扶持力度。结合全县“5+N”产业发展布局,切实抓好项目资金整合,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凡是可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项目资金,优先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五是抓实建管并重。全面做好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登记管理使用,建立健全集体资产长效管护机制,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