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倩如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根据2017年新出台的民法总则草案之规定,个人网络社交账户属于数据之列,但法律规定过于模糊。在本项目中,我们借鉴当今法律学理上的解释,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通过实地调查、理论研究、学理分析等方法,从法律层面上对个人网络社交账户的法律权益加以救济和保护,对网络社交个人账户的法律保护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个人信息安全是指公民身份、财产等个人信息的安全状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也受到极大的威胁。据统计,仅过去几年间,接近10亿互联网用户的信息被泄露或间接泄露。个人信息泄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前个人信息泄露最多的途径主要有:销售个人信息、窃取手机信息、网站病毒漏洞等。
(一)理论方面:在民法总则中,网络社交账户属于数据,是物的客体,不具备物的有体性和独立性,在解决实际的案例中它作为物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二)实践层面: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对于个人账户的安全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法律保护,日常生活中,账户被盗用,只要没有产生明显的危害结果,其中的信息安全与账户潜在的危险性,法律目前不予规避。
美国国家安全通信以及信息系统安全委员会(NSTISSC)对信息安全所作的定义是:信息安全是对信息的有关要素的全面保护,它包括了信息的应用、信息的保存方式、信息的传播程序、系统硬件。
欧盟认为数据的保护和个人隐私权有着不同,却又有相似之处。如个人隐私的保护范围要宽于数据保护的范围。
在国外有关学者看来,网络社交网站是能为人们提供在线个人空间并与他人分享的网站。对于信息隐私的理念,它的范围应该扩张,总的来说,是扩张到我们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包括我们能控制自己信息的使用范围,我们也能控制个人信息的朝向。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法律在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1.建立健全法制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保护的法律,这让个人信息的保护无法可依。
(1)明确界定不同部门法中“隐私”的概念
(2)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关于“隐私”的表述,为以后专门制定各种隐私权保护法做好准备。
2.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社交网站中侵犯隐私的行为,政府应设置权责明确的监管体系,改善网络环境。
3.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多方面宣传个人隐私保护知识,让公民增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了解信息安全,掌握信息安全的保护方法,防患于未然。
1.加强技术保护。加强技术保护,社交网络平台应该使用先进的技术,避免个人信息被他人窃取,这无疑是解决网站上个人信息泄露的首要手段。
2.提高行业自律性。社交站运营商在收集用户信息时必请告知用户,其利用方式也必须告知用户。网络运营商公司内部人员,应该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应该有责任意识,切实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个人信息。
3.完善隐私声明。社交网站必须加强完善“隐私声明”,使其具有可行性。
1.防范意识。社交网站提供高超的技术保障,固然可以减少大部分的信息泄露,但是针对个人信息泄露,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广大用户要提高自身安全意识,防范意识。个人隐私应该着重保护,增强防范意识,风险意识。
2.上网痕迹。用户应该在浏览网站后一段时间或及时清除上网痕迹。除此之外,电脑有了病毒之后,应该通过正常渠道购买正版杀毒软件,彻底清除病毒,防止信息泄露。
3.网站注册需谨慎。用户在申请注册账号时,一定要谨慎,尽量选择正规的社交网站注册。个人信息的提供也要三思而后行,避免个人信息很容易的被窃取。设置密码时,尽量不要使用简单的密码,如自己的生日,在确保自己能容易想起密码的情况下,密码应尽量复杂,如利用数字字母大小写组合成密码。不仅如此,密码最好定期的更换,使得个人信息得到充分的保护。
本项目利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我国社交网站中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用户,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看似熟悉,却又十分陌生,其中,社交网站的用户个人隐私不被重视,用户不重视,也得不到社交网站的充分保护。
其次,大数据的背景下,网络自身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质,个人隐私的保护更加任重道远。
最后,保护社交网站中的个人隐私,要从三方面入手:政府、社交平台、网站用户。内容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