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仁 共青团昭通市委书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第41期中青班学员
参加云南省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以来,我认真聆听了各位老师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原著的讲解、导读,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拓宽了眼界视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实现了理论更加清醒、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的目标。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人民大众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规律就是人民群众活动的规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来分析解决问题就是要站在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分析解决问题,就是要做到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人民大众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对党的性质做出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军,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贫苦群众的先锋军。”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的立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历代中国领导人延续、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的立场。毛泽东同志在领导革命实践中,多次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不同时代特征和人民群众意愿相结合,提出:“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江泽民同志围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关键在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分析解决问题,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贯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想工作、作决策都要坚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甘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调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积极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真正做到把群众放在心上,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做人民群众认可接纳的贴心人、暖心人、知心人。要坚持服务群众、服务大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应,意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但并不代表意识就是物质的机械反应,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能动的反应,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就要求共产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共产党97年的光辉历程,能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使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就是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物质意识的观点,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新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全面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同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明确提出了涵盖“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准确把握我国国情、党情和世情的基础上,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做出的科学论断。历史证明,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战无不胜、经久不衰的传家宝,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和根本经验。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同时,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把实践和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出科学的理论,然后再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科学改造世界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不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时期都始终坚持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转移了全党工作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并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些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并指导实践的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并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作为中青年干部,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