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工商局将10万余人次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信用约束作用逐步显现。(3月2日《北京青年报》)
点评:
毋庸置疑,“黑名单”制度作为一种常用的监管手段,其警示与惩戒作用不容否认。但令人遗憾的是,与公众的期待相比,目前这一制度和力度远远不够。有的虽然按规定程序公布了“黑名单”,名单却躺在政务网站的犄角旮旯里“睡大觉”,公众很难知晓,无法起到应有的倒逼作用;有的在曝光违法违规企业时,频繁使用“某品牌”“某企业”等字眼,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无良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有的甚至沦为了形式,失去了“黑名单”制度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要想真正让失信“黑名单”产生震慑和约束作用,更关键的是还得重拳出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彻底清理整顿、依法打击、惩治追责。除此之外,还要实行严格动态化管理。如果企业更换信息,“黑名单”上的信息也要及时更新,谨防不良企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继续玩“新瓶装旧酒”的把戏。唯有如此,才能让失信“黑名单”真正成为消费维权的利器。
微博上有这样一条消息:贵州一妹子遇到最尴尬的一幕,收礼金也可以有这种操作……随消息配发的手机截屏图片,是一份电子请柬,单位同事邀请其参加婚礼,请柬中还提供了新人接收礼金的支付宝账号和银行卡号。(3月1日中国网)
点评:
应该说,电子请柬算得上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请柬由传统走向未来的必然过渡。虽然少了一分仪式感、庄重感,但却多了一分时代感。但是,如果在电子请柬后面附上收取礼金的账号,无疑令人颇感庸俗。
随礼本无错,既表达一份“心意”,也维系了正常的人情往来,但如果撕开了红包的“遮掩”,把一切“亮开膀子”秀出来,很容易令人不喜。以往有红包,大家至少当面不会拆穿随礼多少,但如果直接现金转账,大家直来直往现金交易,礼金随少了感觉拿不出手,礼金随多了又感觉“吃力”,这种随礼方式,确实令人难以把握尺度。
公众不反对新鲜事物与传统习俗的结合,但并不代表大家就能接受这种直接索礼的手段。如果任由其成长,有两种坏结果可想而知,一是随礼的攀比风气继续蔓延,侵染了当前日渐好转的良好社会风气;另一种则是大家干脆忽视类似的电子请柬,故意装作视而不见。传统就该有传统的样子,即便在新时代,同样可以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式,但相信其中不会包括“群发请柬索礼金”。
由法官亲自命题的《婚姻家庭考试卷》,其中涉及离婚夫妻的诸多生活细节和情感态度,采用考试答卷方式处理离婚案件,再根据回答的内容来参考评判是否准予离婚。从今年2月份开始,这份“考卷”出现在西安市未央区法院张家堡法庭。(2月27日《三秦都市报》)
点评: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西安当地法院推出的离婚“考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考试,而更像是一次对夫妻感情状况的摸底测验,更重要的是,测验并不打分,结果也只是仅供法官参考,不作为是否准予离婚的主要依据。同时,这种创新是基于当事人的自愿行为,如果当事人在调解阶段拒绝这一“考试”,则迅速转入下一个诉讼程序。
离婚是自由的,但毕竟是一个家庭的破裂,此外还可能涉及子女抚养权、财产分割等内容,所以应当是慎重的。诚然,“冲动型离婚”也是当事人的权利,但既然闹到了法庭上,法官就有权利了解当事人的家庭情况,从而做出公正的判决。“谈恋爱的时间有多久、结婚纪念日、家务事是怎么分工的”……这些问题既是法官了解夫妻情况的窗口,也有助于当事人客观整体地评判自身的婚姻状况。一句话,离不离还是自己说了算,但可以更大限度地减少“刚离就后悔”的情况发生。
相比于“限号”等人为设置离婚障碍的做法,西安的探索显然更加可取:在不妨碍婚姻自由的基础上,为即将“瓦解”的婚姻提供缓冲地带,让夫妻双方理性看待自己的婚姻,更可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审判效率,值得总结经验并迅速推广。
《中国青年报》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3%的受访者有过被劝酒的经历;74.0%的受访者被劝酒时推托不过就接受;42.8%的受访者认为如今不顾他人感受强迫性劝酒的风气好转了;70.7%的受访者认为喝酒应本着自愿原则,不贪杯不劝酒。(3月1日 《中国青年报》)
点评:
酒是一种文化,劝则为一种手段,故而劝酒也好,被劝也罢,在拉近“感情”之时,切忌感性用事,须知失去了理性的把控,任何的感性距离与情感均为空中楼阁不堪一击。常言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而酒之精髓不在饮,在乎你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诚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适度饮酒方为宜,一味劝酒过犹不及。千杯不倒万杯不醉、宁让胃里穿个洞不让感情裂条缝,此等无稽之谈不仅曲解酒文化,更误读酒功效,结果烂醉如泥是小,损人害己是大。
劝酒之风气,既无益于你我之身心健康,亦无助于取得进步提升修为。与其防患于未然,不如一劳永逸绝后患,彻底告别劝酒风气,适可而止于敬,相识深交于礼,真君子、是知己,一杯水酒犹可醉,既如此,何不酒存心中,理性为主,感性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