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的策略探析

2018-01-22 14:58杨斐然吴祖鲲
桂海论丛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统区政治动员南方局

□ 杨斐然,吴祖鲲

(1.武汉东湖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2.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一、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政治动员工作的主要阶段

抗战时期由于国统区的环境与解放区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南方局结合国统区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即使在国统区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南方局仍能够持续深入地推动政治动员工作的开展。抗战时期南方局开展的政治动员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39年1月南方局成立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为南方局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的第一阶段。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国民党政权的生存空间遭到了严重的压缩。南方局在建立之初面临的国统区环境相对还是比较宽松的,例如,南方局在广西公开活动的代表机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就是在广西国民党政府的协助下建立起来的。随着全国民众要求抗战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一阶段南方局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国统区的民众团结抗战。通过运用公开、合法的外围机构,南方局在民众中开展了广泛的动员工作。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国民党顽固派相继制造了“确山惨案”“平江惨案”等一系列严重影响团结抗战的恶性事件,引起了中共中央和中共南方局的高度警觉,此后南方局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的方式开始逐渐趋于隐蔽。

1940年春至1943年底为南方局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的第二阶段。其中,以1940年春国民党特务机构在四川成都制造的“抢米事件”为标志,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达到了顶点。随后,国民党顽固派又制造了皖南事变等一系列恶性的反共事件。在这一阶段,南方局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动员民众反对国民党的倒退行径,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针对国统区日益严峻的局面,毛泽东在《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一文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的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反对急性和暴露。”[1]756此后,中共南方局通过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荫蔽精干”等“十六字方针”,转变了以往公开的工作方式,逐渐转向通过合法的方式,在隐蔽中推进动员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实行“三勤”“三化”,南方局度过了困难时期,推动了国统区政治动员工作新的发展。

1944年初至抗战胜利为南方局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的第三阶段。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好转,中国的抗日战争也随之进入到局部反攻的阶段。而此时国民党顽固派仍继续强化独裁统治,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在这一阶段,南方局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动员民众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通过广泛地开展政治动员,南方局成功的发动了广大民众,为结束国民党独裁专制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政治动员工作的主要方式

(一)运用报刊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

抗战时期,南方局在国统区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报刊。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订了一系列限共防共的政策。根据这一特殊的情况,南方局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提出在坚持原则立场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动员工作。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声的媒介开始受到国民党的限制,《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等刊物就成为南方局在国统区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阵地。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投降危险的增加,在民众中宣传坚持抗战就成了南方局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坚定民众的抗战信心,南方局领导《新华日报》等报刊以醒目的标题和大版面专刊的形式,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主要领袖关于抗战时局的谈话和文章,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发表关于周恩来的报道就有145篇。此外,南方局主要负责人周恩来、董必武还亲自为《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广大民众通过直接阅读报刊中的相关文章,就能及时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理论方针和政治主张。汪精卫投降日本后,对广大民众的抗战心理造成了严重冲击,南方局组织报刊刊发了大量文章,对妥协投降势力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例如,《新华日报》发表《斥汪逆伪国民党全代大会》和《我们对于过去参政会工作和目前对时局的意见》等多篇社论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方针,坚定了民众的抗战信心。通过《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等报刊,南方局及时报道了正面战场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战争局势的预判,使得广大民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问题上的政治主张和路线方针,对于坚定民众的抗战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发展。《新华日报》发表多篇社论宣传抗日民主运动。在抗战胜利前夕,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上的高压政策,南方局抓住时机发动了“胡世合运动”,在国统区掀起大规模的民众运动。为了进一步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南方局通过《新华日报》,向广大民众披露了事件原委,揭露了国民党特务的暴行。面对国民党当局坚持歪曲事实,企图颠倒黑白的态度,《新华日报》又相继发表《特务横行越来越凶,偷了电还枪杀工人》和《不能忽视的一件惨案》等多篇社论,呼吁民众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经过《新华日报》等报刊的宣传,南方局的政策方针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国统区社会各阶层民众对抗日民主的诉求日益强烈,给国民党坚持独裁专制以沉重的打击。

(二)通过领导人言论强化民众认知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通过领导人的言论强化民众的认知。为了坚定民众的抗战信心,1939年2月16日,周恩来在经桂林赴皖南向新四军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的途中,应桂林行营的要求在军委会军训部成立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讲。周恩来深入浅出地宣传了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思想,极大地鼓舞了与会者的斗志,增强了与会者对抗战必胜的信心。1939年5月21日,叶剑英应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教育长杨东莼的邀请,在桂系领导人白崇禧的陪同下,到位于桂林东郊天圣山的校址向全校师生作了题为《当前抗战之特点》的报告,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斗争形势,叶剑英强调只有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发动民众坚持抗战,才有办法、有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叶剑英的报告使广大师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本来地干校内部政治情况比较复杂,有特务、托派在里面捣乱,可是自从叶剑英将军作过报告之后,敌特在大队的公开破坏活动就停止了”[2]33,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抗战必胜的信心。

5月28日,桂林各界团体联合会在乐群路李子园储才学校大礼堂举办第十八次时事讲座,叶剑英作了题为《积小胜为大胜》的演讲,他精辟地分析了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当前虽然在战略方面还是以持久战来应对日军的速决,可是在战术上已经转变为积小胜为大胜,通过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达到增强自身反攻力量的目的。此后,《救亡日报》和《新华日报》等报刊还先后大量刊登叶剑英的演讲稿和文章,例如,《二期抗战与游击战》《正规军当前的任务》《在敌后的两年》《游击战线上目前军事问题》等。通过宣传中共主要领导人在国统区的公开言论,更加坚定了广大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念。

为了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周恩来在接受《救亡日报》专访时指出:“当时的民主运动,仅是由青年学生起来打倒卖国贼……现在是全国上下……共同担负抗战建国工作,而且正为实现民权主义而努力”[3]。此外,周恩来在从皖南返回重庆的途中,还会见了胡愈之、千家驹、周钢鸣等在桂进步文化人士,并向他们分析了当前的抗战形势和主要任务,并通过列举大量的事实,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刻意制造摩擦的事实,号召民众对国民党顽固派保持高度的警惕,坚决粉碎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从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三)利用公开的外围组织开展动员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的方针,在军事上放松了对国民党政权的压迫,致使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本质开始显现。为了适应国统区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南方局将以往公开的动员方式逐渐转变为依靠外围组织开展工作。

为了加强在国统区开展的政治动员工作,南方局组织国统区进步民众建立了大量秘密的外围组织,例如,在南方局的推动下,进步民众建立了中国妇女联谊会、中国学生导报社、中国职业青年社;京应县的民众在南方局的领导下建立了拥有15万人的不脱产民众组织“抗日十人团”;在四川,南方局指导民众建立了四川省抗敌后援会、民主青年协会、成都青年抗敌协会、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工人民主工作队等进步组织;在两广,南方局协助进步民众建立了中山大学爱国民主运动协会、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青年抗日同志会、广西战时工作团等外围组织;在云南,中共云南省工委领导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革命骨干,建立了新民主主义联盟、民主青年同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主工人同盟等进步组织。除此之外,南方局还在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一系列以进步青年学生为核心的外围组织,并恢复了中共外围组织——“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会”的公开活动。这些外围组织的相继建立,有利于南方局在国统区深入开展政治动员工作。

为了增强民众的抗战信心,南方局通过这些外围进步组织动员民众坚持抗战。汪精卫公开宣布投敌叛国后,南方局立即组织成都工人抗日宣传团、四川省妇女抗敌后援会、成都青年抗敌协会等受中共领导的进步组织,发动群众举行火炬示威游行集会,在国统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汪”活动。此外,南方局还通过战工团和广西学生军等外围组织深入前线开展抗战宣传,向广大民众介绍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不仅坚定了民众坚持抗战的信念,还动员了大批民众支援前线。

为了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在南方局的支持下,各党派和社会团体纷纷成立了抗日民主促进会,尤其“胡世合惨案”后,广大民众对抗日民主的诉求同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之间的矛盾已经愈发不可调和。在南方局的领导下,重庆电力公司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利用产业工会,在国统区进行了反抗国民党特务暴行的斗争。此外,南方局还通过以郭沫若为负责人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苏文化协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新史学会、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会等公开的外围组织,在国统区广泛地开展了抗战宣传动员活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政治动员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策略上:团结社会各阶层孤立敌对势力

抗战时期,为了在广大民众中更好的开展动员工作,南方局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动员的策略,在动员的过程中通过团结社会各阶层,达到了孤立敌对势力的成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逐渐改变对华的侵略策略,国内的妥协投降势力开始抬头。1938年12月,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宣布投敌卖国,对国内民众的抗战心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定民众坚持抗战的信心,南方局迅速调整工作方式,团结了包括国民党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共同开展“讨汪”运动。

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决定开除汪精卫的党籍并撤销其一切职务。中共中央立即向全党发出《关于汪精卫出走后时局的指示》,明确指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拥护蒋介石和国民党坚持抗战。南方局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定,组织《新华日报》刊发了《拥护政府重申惩治汉奸条例的命令》,呼吁“前方将士和后方民众都应当一致表示,对于这个决定和命令的拥护热忱和对于民族叛徒的仇恨和声讨”[4]。为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打击汪派势力,在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大会上,中共参政员林祖涵等提出议案《拥护蒋委员长严斥近卫声明,并以此作为今后抗战国策之唯一标准案》[5]110-111,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支持国民政府粉碎汪日灭亡中国的阴谋。周恩来还专程与国民党中宣部部长叶楚伦商讨了国共两党共同进行“讨汪”运动的相关问题。此后,国共携手共同推动了“讨汪”运动的发展,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

随着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防共、限共、溶共和反共”的文件,国民党的对内政策开始逐渐走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致使国共团结合作的局面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了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南方局及时地调整了工作的策略,通过争取小党派和中间分子,达到了孤立国民党顽固派的成效。在南方局的推动下,国统区各党派和社会团体先后成立了重庆各界民主促进会、中国青年民主促进会等组织,推动了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皖南事变发生后,南方局通过有理有节的斗争,使广大中间党派认识到:以妥协求团结,不但得不到团结,还会丧失已有的地位,于是纷纷开始左转,同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拒绝成立联合政府的行为遭到了广大民众的强烈谴责。为了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南方局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开展斗争。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救国会、第三党、职教社等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人极力反对召开国民党一手操纵的国民大会。1945年1月15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了时局宣言,坚决反对蒋介石不断强化独裁专制,对其坚持召开“一党国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通过调整动员工作的策略,南方局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协作,实现了孤立国民党顽固派、推动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发展的成效。

(二)内容上:抗日救亡与抗日民主相结合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国民党坚持片面的抗战路线不敢放手发动民众,导致抗战初期大面积国土的沦丧,国民政府也被迫偏居西南一隅。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不仅屠杀中国民众,还强行推行奴化教育,企图通过同化教育达到彻底奴役中国的目的。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空前严重而国民党从其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对抗战表现出两面的态度,严重阻碍了全民抗战氛围的形成。

国民党坚持片面的抗战路线,导致国民政府的抗战动员宣传不力。许多国统区的民众对抗战的形势并不太了解,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偏远地区听不到炮声的人们,至今还是静悄悄地在那里过活。”[1]480因此,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就成为南方局开展政治动员的首要任务。南方局一方面领导《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通过报道战争形势的变化,及时向民众介绍抗战形势,引导民众理性地认识抗战前景,从而坚定了民众坚持抗战的信心。另一方面,南方局进步的外围组织,在国统区开展了广泛的抗战动员,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热情。

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态度开始出现妥协倒退,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强化特务制度和保甲制度,对共产党等其他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等问题采取高压政策。在南方局的领导下,《现代妇女》《时代评论》《华西日报》等进步刊物对国民党的倒退行径进行了严厉地批评,其中《华西日报》连发18篇社论,用尖锐的文字向广大民众呼吁:“非民主不能动员国力,非民主不能强化团结,非民主不能澄清吏治,非民主不能激扬士气,非民主不能增加外援,非民主不能准备进攻与反攻。”[6]

为了推动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1944年5月4日,在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下,昆明3000余名学生举行集会揭露蒋介石的反动政策。随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2000余名师生,在云南大学联合举行全市纪念抗战7周年时事晚会,20多位与会的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痛斥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呼吁广大学生和民众坚持抗战。在南方局的推动下,广大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国民党逐渐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三)方法上:合法动员和“非法”动员相结合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政权对中共的敌视,南方局在国统区始终是处于秘密的工作状态,需要“把秘密工作同必须利用的‘合法机会’配合起来”[7]10,借用八路军办事处或者《新华日报》等公开机构的名义开展工作。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随着国统区反共浪潮的不断递增,南方局面临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面对局势的新变化,毛泽东在《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攻顽固派的进攻》中指出:“党与顽固派斗争的策略,是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下,利用国民党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命令和社会习惯所许可的范围稳扎稳打地进行斗争和积蓄力量。”[8]22-23这就指明了在国统区利用合法的形式进行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报刊,是南方局在国统区宣传中共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随着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强化反共的政策,就连《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等经国民政府批准发行的报刊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为了继续领导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南方局因势利导改变动员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公开的言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推动国统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通过周恩来、叶剑英等主要领导人在国统区参加座谈会和演讲,抨击国民党坚持独裁专制的行径。另一方面。南方局通过运用与国民党上层的关系,将原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管辖的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变成了实际上接受中共领导的机构。例如,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本来是国民党桂系为了支持抗战、抵制蒋介石势力渗透而创建的院校,南方局通过团结国民党桂系,推荐中共党员、著名教育家杨东莼担任校长,将这所花国民党钱创办的学校,变成了接受中共政治主张、宣传抗日民主运动的机构。

此外,南方局还将“非法”的动员工作,通过合法的方式开展。通过举办各类座谈会和群众中普遍存在的同乡会、老庚会等形式,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民众。例如,国民党在四川建立的海员工会,其12个分会中就有8个接受南方局的领导;在南方局的领导下,华西大学组织了皖南事变后第一个公开的进步群众组织——“时事研究会”;燕京大学和华西大学的进步青年还利用教会大学中的宗教组织“团契”的形式,成立了未名团契社、星星、协辉等多个“据点”。南方局在国统区将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相结合,通过将合法动员和“非法”动员相结合,推动了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

四、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政治动员工作的主要经验

(一)维护民众的切身利益是有效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的重要前提

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基础,也是群众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因。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在总结民众参与政治运动时指出:“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9]8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斗争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经济利益的冲突。因此,脱离了民众切身利益的政治活动,难以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民众的基本利益出发,通过唤醒民众的政治觉悟,引导民众参与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斗争。关于动员民众的策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认识到:领导阶级和政党,要想实现对被领导阶级的有效领导,必须给予被领导阶级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不能损害被领导阶级的利益。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本质逐渐显露。战争的破坏再加上官僚资本的压榨,使得国统区内民生凋敝。广大民众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复杂的局势下,南方局开展的动员工作,只有维护了民众的切身利益,才能深入民众、依靠民众、与广大民众建立起血肉联系,才能激发民众坚持抗战的热情,才能在国统区站稳脚跟开展工作,从而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推动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被迫偏居西南一隅。国民党在国统区推行的特务制度和保甲制度,使广大民众连最起码的生存权都已经无法得到保障,正如时评所报道的:“尽管抗战日趋艰苦,战士生活艰困,亿兆人民水深火热,食草根树皮,饿殍载道;而后方玩物丧志沉迷漂者,每食必数万金,一衣足敷一家灾民终年温饱,一掷千金,毫无吝啬。”[10]

此外,国民党顽固派还不断打压广大民众的合法权益。为了推动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周恩来提出了“保障共产党及其他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保障民众人身自由”[11]等十二条意见,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而奋斗。大后方社会各界的民众纷纷自发的组织起来开展斗争,其中中国西南实业协会、迁川工厂联合会等组织在南方局的领导下举行了座谈会。到会的80多位代表发出呼吁:“要求生产自由,要求人权保障。”[12]大会通过的《解决目前政治经济问题方案之建议书》,要求取消统治政策,恢复国民经济。在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下,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多所院校联合举行了抗战七周年时事晚会。2000多与会的师生痛斥了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是因为南方局始终以维护民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国统区的广大民众在南方局的动员下,自发地组织了多次以“反对独裁”为斗争目标的民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二)灵活多样的形式是政治动员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

抗战时期,国民党坚持执行片面的抗战路线,禁止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抗日民主党派开展政治动员活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在国统区制造白色恐怖,大量破坏国统区内的中共组织。面对局势的不断恶化,南方局根据中央提出“荫蔽精干”的“十六字方针”,及时调整了动员工作的方式。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贯彻执行“三勤”“三化”的策略,南方局克服了相持阶段的危机。

随着国统区的政治环境日益严峻,在维护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南方局坚决执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工作方针,在国统区深入开展政治动员工作。南方局主要领导人周恩来结合过去在白区开展工作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隐蔽精干”和“三勤”“三化”的斗争策略。通过转变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南方局将公开动员与秘密动员、合法动员与“非法”动员相结合,使国统区的党组织扎根在群众中、隐蔽于社会中,成了摧不垮、打不散的坚强战斗堡垒。

皖南事变发生后,南方局在贯彻执行“三勤”“三化”政策的过程中,又提出了发展“据点”的斗争策略。“据点”是“三勤”中“勤交友”的产物,是为了深入开展动员工作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活动方式。“据点”是一个以友谊和共同的政治见解为基础,由互相信任的三、五个人组成的,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的一种灵活的秘密组织。不同于一般党的组织,“据点”既没有名称,也没有固定的章程纲领和会议制度。每一个“据点”之间只有纵向的单线联系,互相不发生横向的来往。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南方局为了适应国统区严峻的形势而创造出来的新策略。不仅有效地帮助了国统区的党组织继续开展政治动员工作,还难以被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对此,董必武同志有过生动比喻:“‘铁对铁’,必然受伤……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国民党要打击我们,正如铁打棉花打击不着。”[13]614

随着国民党当局不断强化独裁统治,南方局的宣传动员工作面临困难,就连南方局领导下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南方局利用版面设计的特殊功能,通过“开天窗”的形式,向民众开展宣传。除此之外,南方局还依靠公开的外围组织,通过组织座谈会、街头表演、宣传画、话剧等方式,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南方局开展的政治动员工作,不仅没有因为国民党当局的打压被弱化,反而在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广大民众在接受动员的过程中逐渐觉醒。

(三)发挥党员群体作用是深入开展政治动员的重要条件

抗战时期,南方局在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党员的群体作用。面对国统区的环境不断恶化,南方局实行了“隐蔽精干”的工作策略。周恩来强调通过“三勤”“三化”开展工作的党员,要踏实地在基层民众中做好动员工作,要“同流不合污”,注意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道德。在国统区开展动员工作的党员,要熟悉作为自身掩护的社会职业身份,在精通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工作。

对于在学校的党员,要求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和同学的联系,了解身边同学的个人才干、家庭状况、本人的政治态度以及在群众中的信誉,要向广大的在校学生开展细致耐心的宣传工作。例如,国民党广西当局创办的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虽然是国民党建立的学校,但是南方局通过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极力推荐共产党员杨东莼出任教育长,并对杨东莼的办学设想和计划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在吸收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鼓励学生用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革命本领。此外,杨东莼还通过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和自己的社会关系,邀请了周钢鸣等一批中共党员到校任教。先后在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学习和工作的中共党员达到了100多人。他们以身作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学生中树立起极大的威信,促使广大青年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从而培养了大批的有生力量。为了打开国统区的工作局面,南方局抽调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通过创办工人夜校、在工厂公开招收学工等方式,结合原有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关系,深入到工厂里开展宣传动员工作。这些党员通过努力学习和积极工作,在工厂里站稳了脚跟。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体中,隐蔽地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团结了一大批进步的工人。

此外,南方局还充分发挥党员的群体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帮助广大民众。抗战时期,货币贬值导致了物价的飞涨,大后方的民众生活变得十分困难。为了帮助青年解决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南方局青年组织了“三人委员会”,为广大青年介绍工作和学习机会。为了帮助民众改善生活,南方局通过“据点”对困难的民众进行生活救助。例如,“据点”中的成员按照个人收入比例,拿出一部分作为共同储蓄的基金,采取朋友间互助救济的方式帮助身边的民众;有些“据点”还创办了小规模股份公司,通过开展商业活动,保障困难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由于受到战事的影响,西南联大师生的日常伙食得不到保障,为了改善广大师生的生活条件,工学院的共产党员王世堂、方复、齐亮和罗长友等人自发的组织了“铁马膳团”等伙食团。他们不顾路途的辛苦,想方设法地改善学校的伙食,受到了学校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国统区日益严峻的环境下,南方局通过发挥党员的群体作用,以点带面形成了巨大的辐射作用,提高了国统区的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进而推动了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国统区政治动员南方局
南方局历史是一座富矿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民国后期国统区选举诉讼程序研究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
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抗战时期中共国统区组织发展研究
信息时代的政治动员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