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山东菏泽 274000)
猪伪狂犬病主要是指由于伪狂犬病毒所引发的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此种疾病导致猪的死亡率极高,严重损害到了养猪场的养殖效益。对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阻断疾病传播,保障猪饲养的安全性。
猪是猪伪狂犬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猪伪狂犬病毒的暴发会导致猪出现临床、亚临床及潜伏性感染病毒,而且还会对牛、羊、犬、猫等动物产生感染,猪伪狂犬病毒还会与其他传染病合并性感染,例如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猪瘟等,而在此过程中主要的传播者便是病猪、带毒猪以及康复猪等[1]。尤其是对于无症状的带毒猪来说,其能够持续地进行一年排毒,而且对于病毒的保存及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易感猪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出现感染,直接接触主要是由于猪伪狂犬病毒,通过胎盘传递给仔猪,但是免疫球蛋白却不能实现,因此对于胎儿的感染是致命的,病毒在猪场中的传播会经历多次进行,而且导致毒性不断增强,患病的母猪会传染给仔猪,导致疾病暴发。对于正在哺乳的母猪来说,感染本病一周后,乳汁中便会出现病毒,而且会持续3~5d,在此过程中仔猪会由于哺乳而感染此种疾病,间接传播则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猪场与邻近猪场之间的传播。
针对猪伪狂犬病的发病情况,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尤其注重对于关键技术的应用,从而强化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效果,并降低此种疾病的发病率,满足养猪场的后续发展要求。
对于出现伪狂犬病的养猪场,应当立即对所有的猪进行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接种,间隔4到6周之后再加强免疫一次,仔猪可以采用弱毒活疫苗滴鼻进行免疫处理,滴鼻可以采用专门的滴鼻器,如果是注射用滴鼻器,则应当先捂住仔猪的一侧鼻孔,对另一侧鼻孔进行滴鼻,以促使其能够正常地吸入疫苗。当发现养猪场,有猪出现伪狂犬病之后要及时地进行隔离,以免大范围传染,造成更大地损失,对于病猪的猪舍要进行清洗和消毒,每天用1%的喷雾溶液进行带猪消毒处理,猪舍外的墙壁及道路要采用4%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雾消毒处理,工作服、鞋帽等,用消毒液浸泡或者是高压灭菌消毒[2]。猪的死胎,病猪的尸体等应当按照病死动物处理技术规范进行深埋处理,相应的污染物及排泄物做无害化处理,外来人员及车辆应当避免进入发病猪场,禁止场内的人员在猪舍之间走动,以免由于人为造成病原扩散。
(1)防疫
当前对于猪伪狂犬病的处理尚未有特效药能够治疗,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是确保防治此种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刚出生的小仔猪,可以采用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进行滴鼻免疫处理。仔猪的5到6周龄应当注射一头份,如果是一日龄,则滴鼻剂量应当减半。如果感染严重的猪场应当在11到12周龄时加强免疫一次,后备种猪进行基础免疫后,在配种前的一个月要肌肉注射一次,怀孕母猪在产前四周进行一次加强免疫,生产公猪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肌肉注射。如果需要进行全群的免疫处理,则每年至少3到4次,而且3到4个月进行一次,并做好抗体检测工作,对于抗体水平较低的猪,要能及时进行补充免疫处理,以避免伪狂犬病毒感染。
(2)饲养
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治,还应当加强养猪场的饲养管理,严格把关饲料喂养,防止喂入霉变、有毒、变质的饲料,并且根据猪的不同生长时期,饲养配套的饲料,以满足猪在各生产阶段对于营养的需求,从而增强猪的抗病毒能力,另外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齐苷素,以改善猪的胃肠微生物系统平衡,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养猪场的主群应当每四个月进行一次驱虫,用伊维菌素作为驱虫药物,也实现对于猪体内外寄生虫的同时驱治,要加强灭蚊、灭鼠工作,将疾病的传播媒介扼杀[3]。通过强化饲养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猪群的疫病抵抗力,从而确保养猪场的健康、稳定运营。
(3)淘汰处理,后代隔离
在气候较为温暖的季节,或者是猪价较为低廉的时候,养猪场可以将所有的病猪都淘汰掉,然后对栏舍内的设施及设备进行彻底的清理、清扫及消毒,对于栏舍周围的猪舍、道路也要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空置一段时间之后还要进行第二次消毒处理。最后引入经过检测无伪狂犬病毒感染的种猪进行规模化扩群,以确保养殖水平的提升[4]。仔猪应当提前断奶,并将其转移到无伪狂犬病毒的猪舍内进行饲养,以实现对传染病传播的阻断,从而达到提高养殖质量的目的。
猪伪狂犬病对于养猪场的猪饲养有严重危害,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养猪场应当首先对猪伪狂犬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此种疾病的发病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尤其注重对防治措施中关键技术的应用,例如及时治疗、加强防疫等,以降低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从而为养猪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植羽,张荣连.浅析猪伪狂犬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7,13(8):135.
[2]刘永恒,葛东红,张正凤.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8):131-132.
[3]田传新.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7,(1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