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苍溪县农业局,四川苍溪 628400)
羊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大大威胁养羊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视养羊传染病的防控,对提升养羊综合效益大有裨益。
羊病防控在科学饲养管理过程中属于关键性的技术环节,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应着力加大检测试剂的研发力度,重点研发对应的抗体检测试剂和抗原检测试剂,大力推广实用有效的检测试剂,确保诊断羊病的准确高效。
消毒是遏制致病菌滋生,降低病害感染的关键。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消毒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才能起到控制病害的目的。比如:对养殖场的消毒,要先集中清理羊粪、污染物,再进行严格消毒。同时,消毒工作的开展,不能安排在阴冷雨天,避免外界不良应激造成的刺激。在消毒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用药及浓度的控制,往往浓度过低,影响用药效果,而浓度过高,则会腐蚀器械,从而造成更大的浪费。
在基层羊病防控管理过程中,兽医工作者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为此,务必高度重视兽医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对工作在一线的兽医人员定期组织技能培训,逐步建立优秀的兽医团队,为羊病的防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人力资源。
此病由病毒引起,主要危害羔羊。先在口唇部发生丘疹,继而形成水泡和脓疱,破后溃疡,结成棕色疣状硬痂,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2周左右,痂皮干燥脱落而痊愈。但严重病例,痂垢不断增厚、肉芽组织增生,整个口唇和鼻端肿大外翻呈桑椹状隆起,阻碍羔羊吮乳,从而导致瘦弱而死。
治疗措施:先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病患部,待干后涂抹青霉素软膏,2次/d。感染羔羊不能吮吸母乳的,可尝试人工哺乳。同时,加强护理。
此病主要由病菌引起,传染快、发病率高,但死亡率很低。眼睛畏光、流泪、眼睑肿胀、结膜潮红、角膜混浊、有脓性分泌物,病程15~20d,大多能自愈,少数病羊丧失视力。
治疗措施:先用2%硼酸溶液冲洗眼睛,而后,涂抹红霉素眼膏。或者,直接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2~3次/d,有不错的疗效。
是一种由魏氏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混合感染或单独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初生羔羊,死亡率很高。患病羔羊精神沉郁,低头拱腰,不久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呈黄绿、黄白或灰白色。病羔羊逐渐虚弱,卧地不起,若不及时治疗,常在1~3d内死亡。
治疗措施:氯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2.5万单位。磺胺胍1g、鞣酸蛋白0.2g;碳酸氢钠0.2g,上述药物兑水100ml灌服,2次/d。舒达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0.15ml/kg,用药效果更好些。
此病是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痘病毒。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眼睛流泪,鼻孔流出脓性黏液。2~3d后开始发痘,痘疹大多发生在皮肤无毛或少毛部位,数日后突出皮肤的丘疹形成水泡,内含清亮浆液,继而体温下降,水泡液逐渐混浊而成脓疱,承受后破裂或干燥结痂。有些病羊全身症状严重,在痘疹聚集部位,甚至在消化道和呼吸道发生出血,死亡率很高。
治疗措施:局部治疗用碘酒或紫药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擦拭痘疮部位,待干后涂抹碘甘油,效果不错。为防继发感染,应及时用青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吗啉胍等药物,配用板蓝根、地塞米松等,组合治疗,康复效果更好。个别体温高升的,对症注射安乃近,或者恩诺沙星,2次/d,连续用3~5d,疗效较佳。
羊圈养在潮湿的圈栏内,由于病菌侵害羊蹄而发病。病羊跛行,蹄间溃疡,流出灰白色、臭味的脓液,严重者整个蹄壳脱落,卧地不起。
治疗措施:蹄部药浴是控制此病的重要措施,较适合此病群发的集体治疗,方便简便而且实用。通常情况下,药浴后至少应干燥半小时,对后期康复效果更好。比较常用的药浴药物,有硫酸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硫酸锌溶液等等。这几种药物中,硫酸铜溶液的使用率最高,抑菌效果要好,有利于清除腐败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但是,注意硫酸铜易与有机物中和而影响药效,应每天更换药浴药液。病情较严重的病例,应尝试用手术疗法。首先,根据病变部位,剔除有病变的角质层。而后,剔除内部的腐败组织、浓汁等等。糨后,在上述部位取中西药涂覆治疗。可用大蒜粉,将其调制为浆糊状,塞到被处理的病变部位,2次/d,连续用1周。
参考文献
[1]鄂美芳.常见羊传染病的发生与防治探析[J].中国畜禽种业,2015,11(1):54-55.
[2]郑柏臣.羊病防疫的现状及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9):70.
[3]毛红兵.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探讨[J].中国动物保健,2016,18(1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