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卓
近日,住建部组织起草《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这表明,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将有望在我国全面推行。 这将对整治建筑市场用工乱象、促进劳务关系的稳定化具有积极影响。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建筑企业与工人对此都“不感冒”。
来自江苏海门48岁的夏建飞两个月前领到了工地派发的实名银行卡,这两个月工资月月按时发放,再也不用为拖欠工资发愁了。实名制的核心,正是夏建飞手里的这张工资卡。今年3月起,夏建飞所在的苏州一处工地,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正式启动,建筑工人不仅要实名认证,进场验证、教育培训、门禁考勤、工资发放、退场手续等都可以实现“一卡通”。
一直以来,建筑工程的特点是层层转包。同时,建筑工人流动频繁,往往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些都导致建筑工人欠薪现象频繁发生。
按照《办法》要求,建筑工人应经过基本安全培训,并在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上登记。建筑工人实名制基本信息应包括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籍贯、家庭地址、文化程度、培训信息、技能水平、不良及良好行为记录等。
实施实名制以后,由总包企业把钱直接打到工资卡,取消“包工头”环节,解决恶意欠薪。 另一方面,实名制对于化解纠纷、稳定劳务关系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行业认可。
“实名制以后,不管是劳动者技能,还是他的从业经历、诚信,对于企业来讲,都可以查询。对工人个人来讲,也可以保障他们的权益,比如工时的统计、工伤赔付等等。”李牧认为,这将大大化解劳动纠纷。
实施建筑工人实名制,有望解决建筑市场用工乱象。不过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实名制在各地的实施却面临参差不齐的状况,一些建筑企业的推行积极性并不高。
浙江宁波的一处建筑工地项目经理就坦言,虽然年初工地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安装了闸机等门禁系统,来规范工人进出工地,但目前还只是摆设,“只是提倡,并不是硬性规定,所以企业积极性不高,而且也没有可参照的模板,实施起来缺乏经验。”
一些企业对实名制“不感冒”,部分建筑工人也如此。
“建筑业劳务关系的一个特点就是流动性,一个工程有很多工序,比如水泥浆这个工序只要干一周活就可以走了。所以有的工人在每个工地时间都不长。”
夏建飞说,有的建筑工人因此不愿意办实名制卡,要交很多个人信息,手续繁琐,工期短的工人卡还没办完,人都已经走了,有在工地待的长的工人则要被迫攒一堆卡。
北京市通州区某工地项目经理于怀兵认为,对工程总包方而言,实名制存在潜在的社保和交税压力。而据了解,建筑工人实名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还不能实现全国联网共享。因此,涉及到跨省的劳务问题时,也并不有效。
梳理各省市实施情况可以发现,对建筑工人实行实名制管理其实早已开始。
天津市2011年4月开始对建筑工人实行实名制管理,全市建筑业工人达80万人,实名制管理覆盖率达90%以上;2012年7月,北京对建筑业工人实施实名制管理,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探索解决建筑工人养老问题;2017年5月,湖北省建筑工人实名制平台在武汉率先试点。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建筑工人实名制的施行除了给劳资纠纷等问题带来积极变化外,还具有深远影响,“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农民工长期在建筑行业里打工,将来可以纳入到产业工人体系中去,长期在建筑行业里从事劳动的,就可以市民化。”
那么如何进一步推动实名制管理施行?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李长安建议,建筑工人实名制还应承载更多权益保障,成为消除城乡差别、体现社会公平的城市标签,承载更多的城市福利与人文关怀。比如,将建筑工人实名制与落户、就业、就学、住房、养老、医保等重要城市福利和社会保障挂钩,使其成为享受公共服务的必要条件,让建筑工人从实名制中真正得到实惠。(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