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正华
说到初心和信仰,有一个“中学生之问”始终“虐心”。
2017年9月,我应邀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录制一档读书节目,期间在内蒙古第二中学组织了一次《信仰的味道》签名赠书活动。原本与编导说好不发言,没想到偌大的礼堂一下子来了好几百师生,提问环节极其踊跃,充溢着“恰同学少年”的青春气息。
提问中,一位男同学的问题让我一时语塞:“伍老师,请问你什么时候有信仰的?”
“什么时候有信仰的?写入党申请书之时?还是入伍宣誓之时?那时的懵懂初心能算是信仰吗?……”突然之间,我感到十分汗颜:信仰是何其纯粹、何其神圣的字眼,许多时候何尝不是一种奢谈!
毛泽东讲,他自从选择了共产主义之后,就再也没有动摇过。那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疑是有信仰的,什么时候有信仰自己心底也很清楚,确实是以身许党许国,随时准备为党牺牲一切。而在和平时期,一些人入党入伍则或多或少夹杂着功利色彩。
信仰是一个不断提纯的过程,不去勤拂拭,必然惹尘埃。有些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十恶不赦的坏蛋,相反对党有感情、干事有魄力、待人接物也低调,但为何最后落得个“眼见他楼塌了”的悲惨结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忘记了“一日三省吾身”的古训,忘记了“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跑掉”的党性修养。初心一日蒙尘,二日成垢,三日锈蚀,最后拿钢丝球刷也刷不干净了!
共产党员不是神,谈信仰不能脱离“人间烟火”;但信仰同时是仰止之高山、仰望之星空,必须荡涤物欲、私欲,质本洁来还洁去。1928年至1930年,从事地下工作的恽代英,在生活极为艰难、随时都可能被捕牺牲的情况下,十分淡然地对妻子沈葆英说:“我们要安贫乐道。这个‘道’就是革命的理想。我们在物质上虽然贫穷,但精神上却十分富有。这种思想、情操、乐趣,是那些把占有当幸福,把肉麻当有趣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安贫乐道”这个4个字,现在仍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当年党的早期领导人顾顺章叛变,就是由于不能“安贫”,吃喝嫖赌,生活腐化。陈赓曾对人说:“只要我们不死,准能见到顾顺章叛变的那一天。”果不其然,顾顺章后来叛变革命,成为“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再看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的高官,哪一个不是因为没有“安贫”而失道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讲到一个例子:苏共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2000万党员时却土崩瓦解。什么原因?就是因为理想信念已经荡然无存了。我们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要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用理想信念这个“道”把8900多万党员紧紧凝聚在一起。
窃以为,初心是我们必须守住的,信仰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时时揩拭初心,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从哪里来;时常仰望信仰的星空,是为了明晰我们要到哪里去。中学生的“信仰之问”或许是无心之问,但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扪心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