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沃土,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必修课程。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既需要贴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与教学过程相适配的现代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青年学生 思想政治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该计划使“互联网+”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毋庸置疑,我们正处于互联网高速,甚至超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各行各业深受互联网技术发展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红利扩大的积极推动,又有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技术和设备的日新月异使人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以兴趣为导向的个性化互联网空间。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持续的、深入的,同时兼具积极性和负面性。当然,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历史宏观角度来看,互联网推动了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就教育而言,“互联网+教育”模式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给教学过程带来了便利,更驱动了教学理念的更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这种红利,并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根本,融会贯通,真正实现新时期育人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时期还必须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的政治观。就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而言,普遍存在教师教授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师与学生彼此割裂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处于选修地位,造成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课程轻视;教学内容多年不变,使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贴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教师照本宣科,加上思想政治学科本身内容的枯燥,使学生对教师和课程都敬而远之。因此,积极应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便利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充分利用移动互联设备和应用创新教学模式
“将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探寻‘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新途径”[1],是实现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必须重视和探究的方向。互联网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设备的革新,众所周知,移动网络即将进入5G时代,移动设备的功能也在极为丰富中不断创新。手机作为最普遍的移动互联设备,已经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与人们身体不可分割重要“器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对手机具有排斥性,认为是与教学无关并可能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在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这种理念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在新时期,这种理念并不能与时代发展相贴合。特别是作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更新理念,辩证地看待。青年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移动手机,如何引导学生对手机进行充分地学习使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师应当积极思考的问题。
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充分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即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持有的智能移动手机进行合理地利用。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动。教师对学生智能手机的利用方式有很多,比如,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微信等工具设置一些合理的疑问,使学生在移动手机端进行充分地讨论、评论等,这不仅做到了对教学内容的预习,更激发了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取解答的主动性,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学过程中,即课堂上,学生持有的智能手机也不应该被强制性禁用,教师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将手机作为教学设备充分使用起来。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设备最普遍的就是投影仪,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用手机代替投影设备,将教学内容通过移动学习平台等发送至学生持有的智能手机端,这对学生学习而言,既充满新奇,又能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同时对于坐在后排的学生而言,避免了看不清楚的尴尬。当下的移动互联学习平台汗牛充栋,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选择,也可以使用学校定制开发的相关平台。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移动APP或网络教学平台,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还可以上传或发布与课程相关的音视频扩展资源,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移动设备的好处还在于,学生可以通过评论、留言等功能实现与教师的及时沟通。这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向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加强了师生联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除了对学生持有的移动智能手机的利用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应积极关注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新媒体发展态势。随着技术的变革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類新媒体应用层出不穷。特别是以“今日头条”“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人们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上必备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加工,使其以具有趣味性的音视频状态呈现在这些新媒体应用上,并引导学生进行观看。这不仅是对教学过程的创新,更是教学理念的进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需要结合学校条件、教学特性、学生特点等大胆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以高效的方式驱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以主流文化为导向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重大问题、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党、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2]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和法治观教育”。[3]但在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青年学生进行“三观”培育外,还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政治观的培养。因此,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基于主流文化,关注青年学生个人成长,更加重视对时代发展、党政新理论等的教育。
(一)坚持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核心的基本教学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和内容。知易行难,实践教学中,对“三观”并没有具体的衡量指标,因此,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尽管知道这一基本内容的重要性,但不知如何着手。需要说明的是,“三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教师自身能够坚持正确的导向,并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日积月累,青年学生自然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集体主义观念、团队观念等倡导,重视对学生人生理想的鼓励,以及在学生面临各类问题时对他们心态的积极引导,都是“三观”教育教学目标达成有效方式和途径。
(二)注重人格品行和情感修养为重点的关键教学内容
人格品行是衡量青年学生社会价值属性的重要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当加强对青年学生人格品行的教育。比如,教师通过具体的事例等进行诚信教育、道德教育,这些都是人格品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当然,前提是教师要真正做到“身正为范”。情感修养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年学生面对各类问题、挫折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处理是情感修养高低的标尺。青年学生处在象牙塔,不受过多的社会干扰,加之现代学生的成长环境大都处在顺境之中,因此,在遇到较大的挫折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无助、逃避,甚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选择放弃生命。这都是没有情感修养的体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恋爱观、交际观,以及在遇到挫折时正确处理的方式和方法。
(三)高度重视对党政路线和党政理论与思想进行贯彻的时代教学内容
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党政发展的重要成果开展教学,从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党政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理论和实践成果越来越丰硕。教师要时刻高度关注该部分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性地贯彻十八大、十九大等重大会议内容和精神,使青年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党政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重要的政治任务,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黨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01):62-67.
[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徐铭阳,中共党员,研究生,助教/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