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鉴开
摘要:本文以《一九八四》为例,分析乔治·奥威尔对人性的思考,在明确贫困现状的基础上,从自然情感、言论自由等角度分析其对人性的批判,并深入研究小说内容,从而更加关注人性的特点。
关键词:《一九八四》 人性思考 贫困 极权主义
《一九八四》作为早期的政治寓言小说,在世界文学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它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在乔治·奥威尔的笔下,《一九八四》以构想未来的手法进行描写,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与未来的情境中予以转化,是“非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一九八四》讲述了传统英国居民的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场景呈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乔治·奥威尔以全新的写作思路来带领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感受人性的力量,并且其艺术魅力突出,能够给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借鉴价值。文章将结合《一九八四》这部小说的内容来展开分析,分析乔治·奥威尔笔下的人性思想。
一、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对贫困的思考
“贫困”这一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差异性,也许真实的反应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够描写出来[1]。乔治·奥威尔在此类贫困小说题材的创作期间,则更多的呈现出了一种真实感、直观感,以细腻的手法描绘出了社会底层中的贫困现象,揭示了贫困所形成的原因,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伴随着故事的发展,展开对贫困的思考,在同情贫困者、弱者的同时,展开对社会本质与人性特点的深层次思考。
(一)对底层民众贫穷生活的关注
对于社会,也许乔治·奥威尔早就看透了,他不甘于平庸的生活,在脱掉警服之后,奥威尔开始进行属于自己的创作。在那个时代,整个社会都处于万物凋敝的状态,经济大萧条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人们生活在贫困线上,生活状态甚至可以用“悲惨”来形容[2]。乔治·奥威尔以自身敏锐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具有针对性地分析其最突出的问题,希望以此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在乔治·奥威尔的笔下,不管在任何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下,生存的重要性永远都排在了第一位。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一样,温斯顿同样离开了稳定的工作环境,当没有真理部的食堂之后,自己家的厨房里几乎看不到一点能吃的东西,甚至连仅存的干瘪面包也不敢下咽,否则,自己将为下一顿饭所发愁。在这种窘迫的生活环境下,他的生活重心即为生存。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困难阶段,普通民众每日为了一日三餐及生活用品而苦恼,食不果腹,穿着破鞋在城市中四处奔走。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了当时社会的整体面貌,流浪汉与乞丐比比皆是,底层民众的生活与生存几乎画上了等号。
(二)对工人阶级的关注
对于政治寓言的小说,乔治·奥威尔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进行阶级关系的描述,尤其是代表着生产力的工人阶级,他们创造了大量的社会价值,但却无法享受自己劳动所带来的成果。在社会财富快速积累的过程中,由于分配失衡的问题导致的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致使很大一部分的社会财富都聚集到了少数人的手中。工业革命的胜利成果仅有少数人能获得较大的利益,多数人仍然处于贫困的生活状态下,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在《一九八四》中,不论是爱情还是亲情,均与社会经济、阶级利益等密切相关。在面临生存问题、政治问题的情况下,其则会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孩子成为了家庭中不可控的因素,他们随时可能在父母背后“捅上一刀”。国家统治机器领会到了“孩子”的重要性,通过对孩子的奴化教育,使其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比如温斯顿的同事、邻居帕森斯,即为完全遵循“党的角色,其具有低能的热情、对党的耿耿忠心。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无法找出任何对“党”不利的事件、人物和对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人性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逐渐丧失了良好的品质,最后仅仅剩下了狂热与愚昧无知。
(三)对物质精神的关注
乔治·奥威尔对贫困的思考,主要进行的思想斗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生活中切实感受到贫穷所带来的窘迫;对社会阶级压迫所造成的严重的社会矛盾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政治理念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统治理论的反抗。乔治·奥威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期能够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唤起人们的自由意识。
从社会文明进步的视角来看,奥威尔希望社会的进步能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上,而他认为平等道路即为理想中的民主社会主义。乔治·奥威尔关注社会平等,强调人的重要性。比如在《一九八四》中,主人公温斯顿与邻居所居住的胜利大厦。作者利用形象的室内环境来描述,向所有人展示出一种压抑的氛围,并由此指出居民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时间的战争,也在于资本主义的阶级压迫。然而,即便是如此描写这样的环境,奥威尔依然期望能够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压迫的世界,希望人性得以回归。
二、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对极权主义的批判
(一)对自然情感的控制
在全面管制的模式下,人们往往会失去自身正常的情感,在生活中如同行尸走肉。在《一九八四》中,不论是亲情、爱情,亦或者是友情,均缺乏有效的展现。在哲学范畴内,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情感有着明显的差异,进而由此对人的情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统治者将人的生存自然本性与情感进行了全面控制,所以人们难以流露出自身的真实情感,人性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禁锢着。
在《一九八四》中,作者一开始便将整个小说中的场景表现的格外冷清,尤其是在那凛冽的寒风中,温斯顿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中后,卻无法感觉到家所带来的温暖,便想起自己的妻子对待自己的冷漠态度。
《一九八四》中主人公温斯顿被最信任的人出卖了,尽管他日常习惯性地保护大家,但是,由于其本能性地流露出了自身的情感,表述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奥布莱恩和他一样在内心是反对老大哥的,进而受到了奥布莱恩的背叛。
(二)对言论自由的限制
在小说中,温斯顿在真理部的工作中认识到了政治的丑恶,直至离开,他没有一天不厌烦自己的工作。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真理部的权利被无限地放大,以至于人们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谨小慎微,与之一样可怕的部门,还包括有爱部等,这些部门都成为了党控制群众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党控制着历史,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语言不再是表达事实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政治控制力量,谎言成为了真理。党能够通过监听、监视等方式了解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包含人们最隐秘的一举一动。党的监督和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没有任何反驳、质疑的权力,更没有话语权。
三、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对爱情与自我精神的讨论
(一)对爱情与时代的观点
温斯顿与茱莉亚的爱情注定是一场大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奥威尔在书中构筑的是一个反性的时代,党将与性有关的情感、欲望从人身上割裂出来,禁锢于牢笼之中甚至是消灭。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没有爱情的存在,更不要说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在这里,男人和女人的一切结合都是为了党和国家,无关个人精神,而是所谓的政治行为,为社会繁衍,增添新的劳动力与被奴役者。
背叛是注定发生的,残忍又现实。当温斯顿的思想被最终击溃时,当他疯狂的“把她的脸撕碎,把她啃的只剩骨头”时,从前的温斯顿便彻底死了,连同他们的爱情。这不是人性的过错,是极权对人性的逼迫。
茱莉亚给温斯顿的纸条上写着的“我爱你”三个字,是温斯顿生活希望的开始,也是他思想孤独的终结,是疯狂爱情的起点,也是悲凉的错误。
(二)对自我精神死亡的思考
奥威尔在书中详细的解释了双重思想这一命题,例如:“清醒地诱导自己进入不清醒状态,然后再次意识不到刚刚对自己实行的催眠行为”等。大洋国里发生的一切仿佛都是一场闹剧,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负责说谎,而人,则努力让自己與人无关。
丧失思考的能力,在社会意义上即可判定为死亡,而在大洋国里,丧失独立思想的人才有生存的权利。大洋国里的人不断地从思想去构建新的自我,可结局总是两个自我都必须服从党的领导,因此两个自我都必定走向灭亡。
奥勃良在拷问温斯顿时对他说“你将是空心的,我们把你挤空了,然后用我们把你填满。”死亡从来不是一声怒吼,而是一声呜咽,事实是,温斯顿最终将在全然不知的无意识情况下,丧失自我精神而真正死亡。
四、结语
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结合了英国最底层的居民生活状态展开分析,以批判性的视角来论述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下所存在的问题,更加关注人的情感和人的需求。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九八四》,能够感受到乔治·奥威尔的社会责任感和他对人性、情感的关怀,能体会到奥威尔作品中的人性震撼力,这部作品对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有着较为突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颖琦,卢恩来.“构想未来”说现实——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创作手法解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119—124.
[2]李文庭.性与爱对极权统治的摧毁与建构——论王小波对乔治·奥威尔《1984》的接受[J].湘南学院学报,2017,(06):53—58.
(作者单位:长治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