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实须防止四种偏向

2018-01-21 10:04孙亚南
群众 2018年24期
关键词:干部改革工作

孙亚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他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再次强调,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抓改革落实上下更大气力,关键是找准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他还要求,做实改革举措,提高改革效能,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改革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细,特别是要注意防止空落实、慢落实、乱落实和低水平落实等不良现象。

空落实——会多、文多,行动少、实效差

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用一副对联来讽刺“文山会海”的现象。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谁来落实”。开会和发文是党和政府了解情况、倾听意见、布置工作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必要的,但“若徒以文也,譬之优偶之戏”。在一些地方,这种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谈到,他这一年来不算接待调研和陪同考察,仅被通知参加会议就达100余次。很多会议都明确通知党政一把手均须参加,还有不少会议要求分管副职一并参加。同时,各条线各部门对乡镇的检查考核均要求“台账齐全”“留痕留迹”,布置安排的工作又“急、集、难”。乡镇疲于应付,很多时候只得工作“落实”于台账资料。“去开完会后,我们回来还要给下面开会布置”,“上面发文件,我们都还没搞懂,先转发下去再说”。他还补充道:“很多时候感觉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一线,落实解决实际问题。”

一方面,上级号召基层干部扎根一线,狠抓落实;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却陷于上级的各种会议,忙于各种工作的“留痕留迹”,难以脱身。这样的情况,近期已有多家媒体报道过,中央也已出台文件大力整治,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扭转一些地方和部门依旧存在的“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的顽疾。事实上,评价工作是否有实绩、改革是否有成效,不在于开了多少会、发了多少文、表了多少态,而在于是否有切实的行动、精准的举措,以及群众看得见的成绩。基层一线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是落实改革措施的正面战场。要努力实现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会一律合并,能用现代通讯手段开的会不集中开,能一次性开的会不层层开,提倡开短会、开现场会。精神只求传达到位,记录只求真实完整,材料只求说清问题,确保基层干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落实改革举措。

慢落实——效率低下,回避矛盾,推诿扯皮

自“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党风、政风、作风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无正当理由不在规定时限内落实、问题能及时解决而不及时解决、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推诿扯皮等现象。据媒体报道,有的干部对服务对象态度虽然有了很好的转变,但在解决实际需求上庸懒散拖,不付诸行动,当起“笑面虎”;有的干部以暂无政策为理由,“底气十足”地拒绝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情况“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慢落实”其实是不落实,是一些干部办事拖沓、庸懒无为的陋习,是一种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与全面深化改革“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要求背道而驰。“慢落实”更会错失发展机遇和问题解决最佳时期,直接伤害群众感情,影响党委政府公信力。

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存在工作推诿扯皮现象,与目标责任不明确、工作任务没细化有很大关系。破解“慢落实”问题,一方面要公开权责清单,完善巡视督查、信息反馈、情况通报等制度;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制度不可能穷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以“坐不住”的担当意识、“等不及”的紧迫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切实树立服务思维,才能更好地推动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乱落实——不尊重规律,任性决策,劳民伤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些所谓“个性官员”“能吏”因违法违纪而应声落马。这些干部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乱作为。不尊重客观规律,随意拍板的“乱落实”“乱作为”,后果有可能是“烂尾楼”“断头路”“半拉子项目”等,损失巨大,还会给当地发展带来后患。乱作为、乱落实隐藏深,不易察觉,亟待重视和治理。

以招商引资为例,一些干部对新发展理念学习不深入、贯彻不到位,眼中只有项目、只有资金,曲解上级工作要求,为追求“数字政绩”,盲目招商引资,结果往往南辕北辙,成效大打折扣,甚至成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各地纷纷建立鼓励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放下思想包袱,避免出现“干得越多,出错越多”的想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价值导向,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干部只凭热情和积极性就可以了,广大党员干部既要“甩开膀子干事业”,更要调查研究、尊重规律、求真务实。反对“乱落实”,就是要反对任性决策、盲目决策,要引导党员干部吃透精神、精准施策。

低水平落实——满足于“过得去”,粗枝大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落实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当前,有的干部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不学习、不钻研,开展工作不得要领;有的干部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进取意识淡化;有的干部站位不高、眼界不宽、缺乏发展眼光和忧患意识,不善于在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面前找定位、定目标。“小成则满、小进即安”只能让改革原地踏步。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不可能高水平落实。

在调研中,一些基层干部坦言,现在确实有“资金难筹”和“项目难找”的困难。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难找到有市场潜力、适合当地实情的项目或产业,特别是偏僻贫穷的乡镇,基础资源差,缺乏招商吸引力。但同一项工作由不同的人来做,可能事半功倍,也可能事倍功半。办法总比困难多,干部的知识更新、方法更新和理念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在當前的形势下,不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要求去衡量和推进工作,就谈不上实现跨越发展,谈不上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甚至已有的好局面也可能丧失。管理学中有一个原则,叫“跳一跳,摘桃子”,意思是设定目标要有可实现性和挑战性,要量力而行,但更强调尽力而为。“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古人的这句话也是这个道理。“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在落实各项工作中,还要有系统思维,抓好关键环节,创造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有力的督察倒逼改革高水平落实。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商学院)

猜你喜欢
干部改革工作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改革之路
不工作,爽飞了?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选工作
瞧,那些改革推手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