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的传奇

2018-01-21 10:04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群众 2018年24期
关键词:常州全域恐龙

群众杂志社调研组

常州,北枕长江,东滨太湖,地处长三角腹地,历史上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的盛誉。2600多年文化的光芒穿越古今,续写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辉煌。

40年前,常州的旅游业还是一片荒芜,除了传统的公园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旅游资源,全年营业收入不足300万元;40年后,常州拥有A级景区31家,位列全省第二,旅游业总收入近千亿元。

40年沧桑巨变,常州在旅游资源禀赋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用“无中生有”的智慧,探索出一条资源创造型的发展新路,描绘出一幅全域旅游的美丽图卷。

全域旅游发展的实践探索

常州旅游业发展从传统旅游到专项旅游再到全域旅游,经历了艰难起步、大胆创新、融合提升的艰辛历程。常州人以理念的转变带动体制机制的突破,以改革的探索带动旅游品质的提升,推动旅游与文化、生态、健康、城建、乡村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多点支撑发展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解放思想,解决旅游业发展要不要、能不能的问题。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常州旅游业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常州是一个工业明星城市,但在旅游业方面却“一穷二白”。作为一个工业明星城市,要不要发展旅游产业?常州人认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旅游业是最现实的选择。1986年,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发展摆上议事日程,向解放思想要出路,在发展特色旅游上求突破,拉开了向全域旅游发展的序幕。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匮乏的城市,能不能发展旅游产业?常州辩证看待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抓住人民群众对旅游消费需求高涨的机遇,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上求突破,相继打造出环球恐龙城、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等一系列旅游精品项目。

科学决策,回答旅游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科学决策是常州全域旅游发展的“点睛之笔”。一方面,在发展什么上做足调研论证、科学决策的大文章。在摸清家底、把握趋势、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晰了全市旅游发展的主攻方向、战略重点。常州虽无名川大山,也缺名胜古迹,但始终坚持“旅游即经济、旅游即文化、旅游即环境、旅游即城市、旅游即生活”的发展理念,实施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战略,没有资源开发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道路蹚出新路。另一方面,在怎么发展上做足规划引导、项目带动的大文章。从“八五”时期开始,把旅游业列入五年规划当中统筹发展;出台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十三五”规划更是提出建成中国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和主题公园之都的目标。在实践中,以环球恐龙城和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开发为突破,探索出以大项目带动大开发的发展路径。

创新发展,明确旅游业提升什么、怎么提升的问题。进入新时代,常州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和目标迈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提升什么上,通过提升品质、品位、品牌明确创新重点。突出旅游品质提升,在游客体验、文化享受、精神需求等价值内涵上发力;突出旅游品位提升,充分挖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突出旅游品牌提升,打好以青果巷、古淹城为代表的文化品牌,以天目湖、恐龙城、环球港为代表的休闲品牌。在怎么提升上,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明确创新路径。改变“抓旅游就是抓景点”的点状思维,重点推进、整体谋划旅游目的地建设,将旅游明星城市建设放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谋划,把工业、农业和城市资源都作为旅游资源。

全域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

常州人始终保留着“开拓创新、争先率先”的精神传统。正是凭借这份精神传统,常州在巩固和发展工业明星城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旅游+”“+旅游”,深化旅游与文化融合、旅游业与周边产业融合,实现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从重到轻,实现明星城市的转型。工业一枝独大,产业结构偏重,曾是常州产业结构之痛。改革开放以来,常州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轻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在转型升级中释放“结构红利”,在“轻结构”上做出“重優势”,推动了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17年底,常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4∶46.5∶51.1,产业结构显著调轻。厘清转型发展的思路。产业结构怎么调、突破点在哪里是上世纪末常州发展的聚焦点。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国家对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常州看到了机遇,把发展旅游业当作发展的突破点,不断挖掘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发挥产业融合的优势。常州人从调轻产业结构的理念出发,把旅游与经济、文化、环境、城市、健康、体育等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旅游业发展的范围。推进“旅游+文化”,打造常州文化旅游地标;推进“旅游+生态”,打造一批“环境优、特色明、服务好”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和旅游风情小镇;推进“旅游+工业”,形成“工业旅游集聚区”;推进“旅游+体育”,实现旅游消费和体育消费的相互支撑。

从零到一,实现无中生有的突破。常州没有恐龙化石遗存,却创造了闻名中外的恐龙城;常州没有海港,却创造了汇集世界海港风情的江南环球港;常州没有迪斯尼,却创造了虚实结合的嬉戏谷……改革开放40年来,常州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从零到一”“无中生有”的颠覆性创新过程。“借鸡生蛋”创建恐龙城。1996年,原国家地矿部为保护一批珍贵的恐龙化石,拟建一个博物馆,嗅觉灵敏的常州人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1997年9月,中华恐龙园奠基开建。2000年9月20日,中华恐龙园正式对外开放,现已发展为集中华恐龙园、恐龙谷温泉、迪诺水镇、恐龙大剧场、鲁布拉巅峰水世界、迪诺精品酒店、恐龙人俱乐部等景点和设施于一体的环球恐龙城。“业态融合”创建环球港。江南环球港探索不同业态之间的深度融合,打通“旅游+”和“+旅游”的双向通道,仿真汇聚世界13个最美港口,以“环球风情、航海文化和邮轮体验”为主题,以世界城市地标建筑和港口微缩景观为载体,探索出了一种创新的文化、商贸、休闲旅游模式。“虚实结合”创建嬉戏谷。嬉戏谷以满足逾4亿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庞大娱乐需求为目标,注重现代数字文化互动体验,以“动漫艺术、游戏文化”为主题,将一个从未有过的、神秘未知的、超越现实的“奇幻世界”带入现实,探索了“互联网+主题公园”的新路径。

从小到大,实现开放融合的跨越。纵观改革开放40年,常州旅游业从小到大的过程,既是产业规模的由小变大,又是资源要素的由少变多,更是发展质量的由低变高。在产业规模上由小变大。改革开放之初,常州旅游是依附于外事接待的小行业,到2017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953.65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6600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2%,占GDP的比重达到14.4%,成为了全市主导产业。在资源要素上由少变多。上世纪90年代初,全市除了传统的公园外,几乎没有其他旅游资源。如今,全市旅行社已达139家,拥有A级景区3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星级饭店45家,乡村旅游区200余家,实现了旅游资源要素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迈进。在发展质量上由低变高。把品牌建设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头戏,先后打造出名扬海内外的恐龙城、天目湖等知名品牌,扩大了常州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三大主题乐园形成鼎立之势,造就了“东方奥兰多”;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成为集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于一体的国内顶尖旅游度假区;环球恐龙城制定的《主题公园服务规范》成为行业首个国家标准。

从点到面,实现旅游业态的嬗变。常州旅游业从点到面的发展,既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是从单一分散向跨界融合的嬗变。突出重点,链式发展。以主题乐园为纽带,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环球恐龙城构建了包含形象内容、科文项目、主题演艺、特色活动在内的多维度“恐龙IP”体系;江南环球港,以海洋、港口、游轮等为主题,楼顶游乐场加室内购物中心,把文化、创意、商业、休闲、演艺等要素融入城市旅游新业态。做强特色,文旅融合。以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实现旅游业和文化的融合。春秋淹城以春秋文化为主题,借助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将历史遗迹与现代主题公园完美结合;千年古刹天宁禅寺、道教圣地金坛茅山以旅游为媒介,打造独特的养身养心休闲体验;“常州三杰”纪念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等通过展品陈列、情景再现等方式弘扬红色文化精髓。以城带乡,遍地开花。以城市旅游品牌为龙头,按照“协同融合、集约集群”的思路,在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遗址遗迹和建筑景观、乡村人文活动和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商品和工艺品等方面发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溧阳天目湖—南山资源集聚区、西太湖资源集聚区等八大乡村旅游资源聚集区。

全域旅游发展的经验启示

40年改革开放,40年开荒拓土,常州以敢想敢为的勇气和“无中生有”的胆识,闯出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天地。常州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揭示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对改革开放的生动诠释。

堅持解放思想与创新创意相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常州凭借无中生有、借题发挥的创新精神,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争当一流、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在解放思想中探寻路径。依靠解放思想,常州突破了旅游资源匮乏的制约,把过去不成为资源的转变为资源、把过去不起眼的打造成亮点,实现弯道超车,将一座工业明星城市打造成为旅游明星城市,彰显了思想解放的伟力。在解放思想中转型升级。面向未来发展,常州站在全局的高度、树立世界的眼光,将旅游明星城市建设放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谋划,形成了多点支撑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生态和文化效应的有机统一。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统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让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同向发力、相得益彰,是常州旅游业得以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政府引导。常州旅游业发展既有“无中生有”的惊艳之笔,更有立足全局的顶层设计。在产业定位上,明确提出建设旅游明星城市的定位,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注重基层探索,释放市场活力。在供给侧发力,旅游业从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向“文商养学”延伸,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加大旅游投入、开发重大项目、创新宣传营销,形成百舸争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坚持跨界融合与统筹资源相统一。跨界融合是常州旅游业发展的最大亮点。把“旅游+”和“+旅游”作为跨界融合的关键一招。常州对标“旅游明星城市”新定义,通过跨界融合,使得历史文化、自然禀赋、运动康养、工业农事、住宿美食乃至管理质量等通过与旅游业的结合,实现了产业化程度的提升。把城乡各类公共资源集聚到旅游业作为统筹资源的重要抓手。常州致力于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用城市软实力提升旅游品质,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网状快速公交线,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餐饮,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和设施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体验度与游客满意度。

坚持制度创新与品质提升相统一。制度创新是常州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之策,是旅游品质不断提升、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在大格局下创新体制机制。在推进项目建设上,恐龙城等代表性景区均由国有资本投资开发,专业的建设、运营团队确保了开发效率、项目品质和管理水平;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成立常州市旅游事业指导委员会,在整合各类资源、协调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保障机制上,探索构建“1+3+N”综合管理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在业态的可持续发展上,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制定旅游人才规划,形成旅游人才体系。另一方面,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常州把工业明星城市作为硬实力,把旅游明星城市作为美实力,把管理明星城市作为软实力,形成三力叠加的独特优势。加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坚持城乡统筹、多规合一,实施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工程、城市旅游品位提升工程和旅游形象品牌提升工程;深化全域文明城市建设,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化发展。

(调研组成员:苗成斌、尤展、袁文、包咏菲、朱瑾)

猜你喜欢
常州全域恐龙
常州的早晨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恐龙跑的快吗?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