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
三天后,外婆就迎来自己六十五周岁的生日。眼前飞舞的暮暮银雪,那是风雨吹拂的痕迹,它承载着一个甲子的洗礼。如弯弓似的脊梁,那是家庭苦难爬行的诗行;如沟壑般纵横的脸庞,那是岁月艰辛的印记……
时间像一把雕刀,改变了您的容颜,改变了我,改变了家,改变了历史,同时也塑造了传奇。
外婆的一生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惊涛骇浪,过着千百万中国普通妇人都经历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但我想用自己拙劣的文字写写她的普通与平淡,看看一个时代悲剧下的女性,对待历史有着怎样的回望和默哀,对待生活有着怎样的坚韧和希望。
外婆的大半生都是在贫穷与苦难中度过,她身材瘦小,力量柔弱,却扛起了重如泰山的生活。她被生活无情蹂躏却从不抱怨,品行质朴却又韧如蒲条……她用自己的行动教会我如何勤劳自立,宽以待人。就是这样的外婆,虽然简单朴素却带给我披荆斩棘的勇气;就是这样的外婆,让我每每想起就信心倍增却也泪流满面;就是这样的外婆,让我今生都无法萌生放弃自我的念头……
外婆常叹,幼时家贫,无力交学费,父母对她多么“狠心”,禁止她踏进学堂门。哥哥和弟弟读书识字却是理所当然,她只能借打猪草的时间偷偷跑到教室外面看看,如果被父母发现,回到家就是一顿打。外婆十歲左右,父母便要求她,爬坡上坎,过河穿沟,走几公里去背柴背煤,天黑之前,如未到家,便又是一顿暴打。外婆多次用哀叹的口吻跟我说:“如果我能读书认字多好啊!”我从哀叹的语气里读出了她对读书的渴望。虽然父母让她的童年缺失了欢乐,留下了许许多多苦涩的经历,让她心中伤痕累累,但她依然用心孝敬生养她的父母。记得我九岁那年,曾祖父患病,外婆每天来回步行两小时去服侍他,一直到曾祖父去世。
在那个宠男嫌女的时代背景下,她纵有千篇怨言,但终究选择了孝顺。时代的悲哀,带给了她无法言语的痛楚,她却选择了用爱与宽容来回馈那些曾经带给她无限痛苦的事物以及创造那些痛苦事物的人。
为人妻,在那个缺粮少食的年代,她辛勤劳作,砌房盖屋,相夫教子。外婆十七岁便嫁给了外公,从此在艰难的岁月里辛勤持家,生儿育女,为家族添砖加瓦,开枝散叶。外婆身体瘦弱,手脚细小,但心里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年生舅舅的时候,正是我国计划生育开始的年代,工作组一行人,搬走外婆的全部嫁妆作为罚款,仅仅给她留下了一张床、一个抽屉。本就一贫如洗的家,更是雪上加霜,跌入“寒冷”的冰河。她却不服输,扛起生活的重担,大大小小的家务、农活都亲力亲为,用双手重新置办家什,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家中经历一次事故后(小姨逝世),外公的精神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脾气差,听力下降,劳动力减弱,时常与外婆发生争吵。家中全靠外婆一人苦苦支撑,在外为夫,在家为妇,生活的重担再次把她逼进黑暗的角落,她却依然未选择退缩。
在哪个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经历过物质与精神重创的外婆,纵使心中有万般委屈,她依然抬头挺胸,阳光地面对着抽打她的生活。因为她懂得在何处释放泪水,在何处汲取力量,在何时绽开笑容,在何时掩饰悲伤。
为人母,外婆未有“孟母三迁”中孟母的警觉;也未有“精忠报国”中岳母的期待。但她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的母亲;是“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晨”中的母亲。小时候,她为儿女长大成人、读书识字而担忧。长大后,她又为他们的工作、生活而操劳。一生尽其所能,千方百计掏空自己,丝毫不剩将其给予孩子。
在母亲的眼里,儿女永远都是单纯、可爱的孩子。妈在,人生尚有来处,妈去,人生只剩归途。
为人祖,她再一次奉献自己,用瘦骨嶙峋的枯手将我抚养成人。从我牙牙学语,蹒跚走路到今天独立自强,她是我欢笑、哭泣的陪伴人。在外婆的襁褓中,我睁眼看到了世界的广大;在外婆的经历下,我感受到了自强不息的无懈可击。外婆的怀抱是宁静的港湾,那里是不会有风浪的;外婆的手是最温暖的火炉,那里是不会有寒冷的……
但是外婆好像从未曾真正为自己做过什么,也好像从未曾真正有过自己的世界。不舍吃不舍穿,繁重的农活早早地压弯了她的脊背,她的双手依旧忙活,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她的生活就是这么平淡,却又不可忽视。
在我心里,外婆是一棵高大、翠绿的常青树,她为家里带来勃勃生机与束束阳光。她未识一字,却知勤俭持家、内外整洁;她未读一书,却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她不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却知“天地万物有容乃大”。她扮演好生命中每一个平平凡凡的角色,她用心演绎着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故事,唯独忘却她自己也应该是故事里的主角。
不放弃的勇敢,在逆境中强大自己,这是英雄的本色;无条件的爱,在尘世中以慈悲为怀,这是贤者的底色。
外婆那些闪烁着颗颗光芒的人性曾经伴我慢慢长大,我想以后陪她慢慢变老,虽然我错过了外婆曾经的故事,但我不想再缺席她未来的日子。
时间,时间,请你再慢些吧!回忆往事,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