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玲
摘要:“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是2017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中新增加的重要考点。全国卷三套卷子大部分试题都围绕着此考点展开设置。本文从客观题命题特点和备考策略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探求一条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诗歌;客观题特点;备考策略
一、 命题特点
第一,选题难度不大。如全国卷Ⅰ所选的诗歌是宋朝欧阳修写的一首有关批阅进士试卷内容的诗,非常贴近考生的生活,主要考查对诗句的基本理解。第二,古诗鉴赏选材不避名人名篇,导向良好。全国Ⅰ、Ⅱ、Ⅲ卷分别选入欧阳修、苏轼、白居易这些我们熟悉名人写的名篇。第三,考查文化常识的运用。如全国卷Ⅲ第14题A选项:“《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此项就考查考生对高中语文中名家名作常识的掌握程度。第四,考查诗歌的寫作艺术。如全国Ⅰ卷的B选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把考生比喻成战士;全国Ⅱ卷的A选项“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此题考查的是用典手法的运用;全国Ⅲ卷的B选项“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此题考查的是侧面手法的运用。
二、 备考策略
(一) 研究考试说明,储备文化常识
2017年全国卷的《考试说明》规定:古代诗歌鉴赏是以识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为主要的考查要务。高效的备考,应该以课程内容、考试大纲为基础,抓住语文的核心内容和学科特点,储备鉴赏知识,夯实鉴赏基础。
(1) 要有诗歌的分类意识:古代诗歌根据体裁可分为诗、词、曲三类;按诗歌的内容可以分为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等。这些分类意识考生要有个大概的了解。
(2) 要把握诗歌的“诗家语”:语文四项核心素养——语言、思维、文化、审美中,语言放在首位。笔者认为,要读懂诗歌必须要先把握古代诗歌语言特点,即“诗家语”。
古代诗歌最讲究的是诗歌的凝练性,常常省略主语和谓语。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通篇没有出现主语,而以作者的见闻贯穿全诗;又如《琵琶行》中的“武陵年少争缠头”就省略了一个谓语“赠送”。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根据我们的理解补充完整。
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我们在阅读时要进行“变形”处理,使之符合作者抒发情感的需要以及格律诗自身的要求。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了更好的押韵我们就把“黄河流入海”说成“黄河入海流”。
当然,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也同样出现在诗歌里。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绿”的词性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吹绿”。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家语”,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多方面进行积累。此外,常见的表达技巧、诗人风格,我们也要多涉猎。
(二) 培养思维能力,重在平时
“任何一种学科的能力,都要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获得发展,离开思维活动,无所谓学科能力可言。”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学科素养之一提出,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1) 回归传统文化,“原生态”文本解读: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也要注意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蕴,以还原作品最初的语境。如在学习《氓》时,大部分学生对为什么以桑叶起兴肯定不理解。如果和古代的农桑文化相联系,我们就很容易知道女子的身份是采桑女,采桑贸易可以使女性经济得到一定的独立,这也为后来女子性格的决绝而走出失败的婚姻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每一个经典文本的阅读史,都是一种在崎岖的险峰上永不停息的长征。”考生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应培养批判性思维,把诗文还原到它的现实生活中,以到达诗人情感的最深处。
(2) 以诗解诗,咬文嚼字:所谓以诗解诗,就是用我们学过的诗词来理解解释新的、陌生的诗句。而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仔细推敲作者遣词炼句的用意。
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学生没有学过,对“不尽长江滚滚流”中的“流”的品味更是无从下手。但我们学过有关的诗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诗句就借助黄河水的奔腾不息来表示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无奈。所以说辛弃疾写的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指出作者在时代的变换更替时的心境。
(三) 锦囊妙计,求高分
(1) 读懂考场诗歌,贵在“泡”:古典诗歌客观题的备考最重要的是先读懂诗句,特别是在紧张的考试环境里。诗歌内容丰富而意蕴深远,这就需要我们像茶叶一样先把诗歌“泡”开,变成一篇我们能读懂的文章。第一,“泡”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承载着众多的信息,像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等。如全国Ⅰ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就告诉我们考官“礼部”,考点“贡院”,事件为古代的科考。我们通过揣摩题目就可以对诗歌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第二,“泡”作者:诗歌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阅读古代诗歌一定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与知人论诗。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的作者是苏轼。他满腹经纶,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但他仍然保持着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由此可见,作者所处的时代、个人遭遇等都会影响其创作,而“诗言志”,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都会影响其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泡”注释:高考命题者有时在原诗之后有意识地提供一些信息,这就是注释。我们在作答时一定要提取有效的信息。如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注释③就对李揆进行了补充性知识的介绍。这种注释对选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泡”诗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就能对文本有个全面和宏观的认识。恰当而灵活地运用意象与典故的固定含意,就可以迅速了解诗歌的内容。再加上文本现有表达情感的一些词语和句子,诗歌的主题及感情倾向便能明确,甚至是表达技巧也能略知一二。
(2) 逐一比对,细析选项: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综合比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避开出题陷阱,巧妙排除错误选项,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总之,诗歌鉴赏是经验性和主观性都比较强的审美活动,需要我们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培养活跃的思维能力,积累正确而快速的做题方法,以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从智力到学科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2]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