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疗法对睡眠障碍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干预作用进展综述*

2018-01-21 18:11:49巩倩惠姜海蓉彭方毅胡雪松徐一凡刘明怀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心血管障碍冠心病

祁 鹏 巩倩惠 姜海蓉 彭方毅 胡雪松 徐一凡 刘明怀,△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 400036;3.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408300)

睡眠障碍是正常的睡眠状态与正常的觉醒状态之间的规律发生紊乱的一种病理表现,包括各种病理因素所导致的失眠、过度嗜睡状态以及睡眠呼吸暂停障碍和各种睡眠行为异常等,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1]。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提高,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电子产品的大众化,导致睡眠障碍患者日益增多。研究指出,睡眠的障碍常与身体疾病之间具有很密切的联系[2]。而睡眠的异常则最初就可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一项关于睡眠与心血管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睡眠的持续时间与冠心病的发病概率呈负相关,睡眠的不足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明显增加[3]。随着临床医师以及心理学家对睡眠障碍的重视,认识到睡眠障碍对心血管的危害,因此,明确睡眠障碍影响冠心病的机制以及针对性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睡眠障碍与冠心病:Fukuoka R等研究发现,患有睡眠障碍的人其血液中的致炎因子的水平较正常明显升高,使得动脉粥样斑块容易形成,甚至使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导致冠心病事件发生[4]。Bernd Kowal等的一项研究发现,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超过20%男患者和至少1/3女患者患有睡眠障碍,其中对女性患者而言,睡眠障碍能够增加血管事件风险;对男性患者而言,睡眠障碍会导致其第一次心肌梗死后28 d里的死亡率[5]。睡眠障碍与心力衰竭:相关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病率达40%~60%,较一般人群明显升高[6]。隆雪原等提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加剧心室的重构[7]。国内的相关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从呼吸紊乱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随着睡眠状态的改变,心力衰竭病情随之加重,使其死亡风险增加[8]。睡眠障碍与高血压:一些学者提出,睡眠障碍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9]。彭健灵等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病率较一般人群增加,同时,合并睡眠障碍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变异性较大,血压控制达标率明显降低[10]。近年的研究发现[11],伴有睡眠障碍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较不伴有睡眠障碍患者舒张压高。

睡眠障碍与心律失常:国内外普遍认为,睡眠欠佳可以导致机体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明显增强,副交感系统受到抑制,而心脏的自主节律受到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的共同调节,若一方出现异常都可引起心脏的自主节律出现异常。相关文献研究显示,质量欠佳的睡眠可诱发加重焦虑、抑郁的心理,而两者皆可使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改变心脏的自主节律,进一步影响心率及血压的稳定[12]。

2 中医学的认识与防治

心脏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指出了其脉证“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其中“阳微”指上焦阳气虚,“阴弦”指下焦阴寒湿过盛。“阳微阴弦”不仅仅是对脉象的描述,也是对中医胸痹之病其病因病机的概括,道出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为现代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诊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王永刚等提出冠心病的病机演变规律是以肾虚为本虚之证,痰浊、郁结、内毒、血瘀等实证之邪相互夹杂、互为因果的动态演变过程[13]。中医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辨证论治,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副作用少、相互协调作用,对调节机体生理机能具有显著优势。

2.1 单味中药 在中药典籍中存在许多具有宁心安神的单味中药,如朱砂、龙骨、酸枣仁、柏子仁、首乌藤、丹参、三七、茯神、天麻等均归心经,养心活血以安神志,同时又可调理心脉以除痹痛之功效。实验证实丹参可改善脑部微循环而改善失眠[15],同时丹参又可以活血祛瘀,通经止痛,达到抗血小板聚集、阻止冠脉血栓形成预防冠心病事件发生。有研究还指出天麻的单体成份可以提高睡眠区域——下丘脑前区的活性,发挥镇静催眠作用[16]。酸枣仁为临床常用于治疗睡眠障碍方药中,其具有养心安神功效;在实验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时,通过提取酸枣仁的相关化学成分,并将其作用于小鼠,发现该提取物可显著增加小鼠的睡眠时间,发挥镇静催眠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干预5-HT能系统以及GABA系统相关[17],与此同时可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有研究指出九里香叶提取物可明显缩短戊巴比妥钠阈剂量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发生率[18]。在一项关于失眠患者合并疾病及用药情况分析的研究中发现[19],临床对睡眠障碍性心血管疾病的用药以活血化瘀中药制剂为主。

2.2 复合方剂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方剂中一部分不仅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同时也具有镇静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血府逐瘀汤在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血瘀证,发现不仅可以改善冠心病症状,抑制心肌缺血性改变,一定程度上恢复血管活性因子水平和血管的形态[20],而且对血瘀证导致的心神不宁亦具有改善作用。酸枣仁汤为张仲景用于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证,功可养阴清热、宁心安神,对阴虚内热导致的失眠效果显著;失眠患者服用加味酸枣仁汤煎剂后,发现血清中的DA水平显著增加,与此同时也调节致炎因子,改善冠状血管的慢性炎症反应,以保护心血管,改善心绞痛症状[21]。益气活血安神方对冠心病PCI术后合并睡眠障碍者效果最佳,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22]。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一些中药方剂制成胶囊,不仅便于服用与携带,疗效也显著。其中三七方颗粒、血府逐瘀胶囊、枣仁安神胶囊、稳心颗粒、百乐眠胶囊等通过改善睡眠引起的多种病理变化来预防冠心病事件的发生。贺敏等研究发现,三七方颗粒组改善睡眠的机制与海马GABAARα1mRNA的表达增加显著相关[23]。卞勇给予失眠小鼠高剂量百乐眠胶囊后发现,小鼠失眠症状得到显著改善[24]。研究发现,宁心安神方中药可以引起大鼠脑干、下丘脑GABA和GAD含量显著增加[25]。近年的相关Meta分析表明温胆汤加减方能够有效治疗睡眠障碍(痰热内扰证)及冠心病心绞痛,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26-27]。

2.3 针刺疗法 针刺治疗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特定穴位,可调整全身脏腑功能,疏通经脉气血,调和阴阳以达到治疗目的,具有疗效肯定、适应证广等特点。针药结合可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在国内外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28]。研究证明,针灸可调节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使患者摆脱或降低对西药安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依赖性[29]。陈霞等就针灸治疗冠心病穴位的选择进行研究发现,其心俞、膈俞、内关、膻中、厥阴俞、三阴交、足三里、神门等穴在临床上出现频率最高[30]。《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指出,治疗失眠症主穴为神门、三阴交、百会,辅穴为四神聪,配穴若为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厥阴俞等,达到扶正补虚祛瘀、调节脏腑机能的作用[14]。梁睿智等通过对近10年针灸治疗冠心病选穴规律的研究发现,选穴以内关、膈俞、膻中、心俞、足三里等为主,同时重用背俞穴与五输穴[31]。杨明晓等就针灸治疗失眠临床选穴的研究中指出,针刺心、脾、肝、肾的背俞穴能调节脑神,此外,夹脊穴处汇聚了多条经脉、经筋,五脏之精气相互交通,通过调理多脏腑的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目的。可见临床在诊治冠心病及睡眠障碍的辨证选穴上具有密切相关性[32]。

3 结语与展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医师逐渐发现睡眠障碍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进展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已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通过影响其本身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来诱发或加重病情,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相关性机制涉及自主神经、激素分泌及代谢、炎症因子影响、血脂血糖的代谢、血凝状态等方面,以上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之间相互影响,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冠心病或增加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中医对心血管疾病与睡眠障碍的认识具有明确的中医理论支持,对其病因病机的相关性能够全面阐述,通过综述可发现多味单味药、中医方剂以及针灸疗法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降脂等途径改善睡眠及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上具有明显优势。中医药疗法防治睡眠障碍相关性心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但目前对睡眠障碍影响冠心病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阐明,临床研究也并不多。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对睡眠障碍影响冠心病的确切机制研究。目前就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尚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实验数据来支持,现阶段的一些研究因其样本量的不足,证据级别不高,无法有力说明内在联系和阐明机制。因此,进行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尤为重要,就其两者之间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全面研究。同时,睡眠障碍对心血管疾病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药的干预作用的途径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动物实验研究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睡眠障碍相关性心血管疾病需要客观的评价方案和标准,方便整体认识疾病的发展与预后,为以后中医药治疗提供有力证据。

猜你喜欢
心血管障碍冠心病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2
警惕冠心病
智慧健康(2019年36期)2020-01-14 15:22:58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