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丽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于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退化, 且多合并慢性病, 护理难度大, 存在较高的护理风险[1]。据学者提出采取医养结合理念下护理干预既能够满足老年患者的护理、治疗和养老需求,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还有利于改进护理服务质量[2]。故为了探讨医养结合理念下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特选取150例病例进行分组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5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 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 各 75 例。对 照 组 : 男 40 例 , 女 35 例 , 年龄 66~78 岁 ,平均年龄(69.50±3.22)岁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 慢性心力衰竭25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13例, 慢性支气管炎15例。观察组:男42例, 女33例, 年龄64~78岁, 平均年龄(69.44±3.18)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 慢性心力衰竭27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13例, 慢性支气管炎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如病情观察。观察组采取医养结合理念下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病房安全管理: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 定期消毒和通风, 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将病房障碍物移走, 设置醒目的提醒标语,避免患者摔倒、烫伤等。拉好床栏, 避免患者坠床。加强病房巡视,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予以处理。②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选取科室年资较高的护士成立护理安全小组, 进行任务的明确分工, 加强对病房的监管, 且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并制定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 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习。③加强护士培训:定期组织护士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 增强护士的综合素质, 定期培训医养结合护理模式的相关知识, 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服务质量。④合理安排护士:制定弹性化的排班时间, 避免护士过疲, 增加护理风险。低年资刚上班的护士在上夜班时应由一名高年资护士代理, 进行相关指导,增强护理的安全性。⑤饮食护理:老年患者因牙齿功能退化、饮食禁忌等原因, 护士在进行护理时, 应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喜好等, 进行营养搭配, 为患者提供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3]。并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等进行调整。⑥制定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应定期进行检查, 发现现阶段老年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处理。⑦心理护理:护士应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 老年患者内心脆弱、敏感, 易产生孤独感、悲观等情绪, 护士应加强和患者的沟通, 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 改善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治疗的依从。⑧适当开展文娱活动: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爱好,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比如下象棋、读报、打羽毛球等[4], 在文体活动中, 使患者的心情得到放松, 且适当的锻炼, 有利于增强抵抗力。⑨基础护理:护士应加强老年患者的基础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 可能发生压疮、肺部感染等, 护士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 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减少压疮风险;可指导患者采取半坐位位, 加强肺功能锻炼等,做好口腔护理, 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对于携带尿管的患者,应加强会阴擦洗、尿管护理等, 减少尿路感染[5,6]。⑩康复护理:待患者病情好转, 应及时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 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 应做好深呼吸、有效咳嗽、叩背排痰、呼吸球锻炼等,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脑梗死等疾病,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避免关节挛缩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①生活质量评分:采用GQOLI-74量表, 分为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的评分。各项满分100分, 分值和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护理满意度依据为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满分为100分。满意:>80分;基本满意:60~80分;不满意:评分<60分。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干预前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64.22±1.08)、(65.20±1.13)、(63.40±1.30)、(62.66±2.01)分 ;干预后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90.11±1.72)、(92.00±1.19)、(89.65±1.20)、(89.97±1.00)分。对照组干预前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 (64.30±1.00)、(65.25±1.09)、(63.43±1.27)、(62.61±2.08)分;干预后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9.44±1.08)、(80.00±1.69)、(78.22±1.30)、(80.03±1.05)分。干预前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27例, 基本满意44例, 不满意4例, 护理满意度为94.67%;对照组满意25例, 基本满意38例, 不满意12例, 护理满意度为84.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我国老年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 且多数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疾病, 其家属多不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术, 因此目前我国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存在诸多问题[7]。据报道老年慢性病患者经过专业的护理, 能够帮助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科学的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过去医院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 多限于诊疗和常规护理, 对患者缺乏整体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 对于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多局限于预后的情况和病情恢复的速度。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 社会和临床对于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养结合是指为老年患者提供生活、精神、文化、康复保健等护理工作, 集医疗服务、健康检查、健康咨询、疾病诊疗、护理服务为一体,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8-10]。成立安全护理小组, 合理安排护士, 加强护士的培训, 加强病房安全护理、制定完善的安全防护制度等, 均可有效的规避护理风险, 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 增强护理的安全性。加强心理护理, 可减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增强情感支持, 有利于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 配合疾病治疗, 减少再住院率。加强基础护理, 可有效的避免并发症。加强营养,合理膳食, 有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早期进行康复护理, 可减少疾病的后遗症, 促进预后。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医养结合理念下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慢性病患者中,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