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楹
(辽宁省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流行性出血热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较高[1],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持续不退的发热、休克或低血压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流行性出血热过去的疗法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因此需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2]。本次研究中,我院选取54例患者,在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展开随机对照分析,探讨病毒唑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54例,均与相应诊断标准[3]相符,且由于小血管受损,患者均有发热、少尿、尿蛋白等临床表现;可伴随全身重度症状,有乏力、腰痛、剧烈疼痛等症状。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对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等疾患。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27例,对照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23~64岁,平均(46.3±5.8)岁;病程1~8 d,平均(5.3±0.7)d;观察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22~65岁,平均(46.5±5.6)岁;病程1~7 d,平均(5.5±0.6)d;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给予20 mL丹参注射液(四川三精升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1021303)静脉注射,每日1次。观察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毒唑(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3268)静脉注射,每次给剂量根据患者体质量计算,15 mg/kg,每日1次。两组治时间均为7 d。
1.3 疗效判定。判定两组疗效:患者治疗后体温降低到正常范围,休克、低血压等彻底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体温降低到正常范围,休克、低血压等明显改善;有效:患者体温有明显改善,休克、低血压等有所缓解;无效:患者体温改善不明显,休克、低血压未见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另外统计两组患者退热时间、尿蛋白消失时间、少尿消失时间,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以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x-±s)对比时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77.8%;观察组治愈12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92.6%;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退热时间、尿蛋白消失时间、少尿消失时间分别为:对照组(5.9±1.2)d、(5.6±0.8)d、(5.7±1.2)d,观察组(3.6±0.5)d、(3.1±0.4)d、(3.1±0.6)d,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分析:经观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流行性出血热为流行性疾病中的一种,其发病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所致,而主要的传染源为鼠类,如褐家鼠、黑线姬鼠等,传播途径包括和动物本身、排泄物及其分泌物接触。当人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之后,病毒唑快速入侵人的血管以及脏器或皮细胞内,在其中大量繁殖,导致细胞变性并发生肿胀或坏死,造成内皮细胞感染,并导致内皮细胞回缩,致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4-5]。因此对于这一疾病探寻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式意义重大,通过临床治疗不仅可促使患者临床症状尽早改善,还可促使治疗效果提高。
过去人们就已认识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造成流行性出血热的始动原因,因此过去临床医师多采用干扰素、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多年来,临床医师也致力于探讨一种更加可靠而安全的药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病毒唑也即利巴韦林注射液,是人工合成的一种新型的抗病毒药物,具备广谱性。在临床应用中,给药后病毒唑可有效抑制肌苷酸,阻断肌苷酸转变成鸟甘酸的过程,从而抑制病毒核酸合成,故而对于RNA病毒、DNA病毒均可发挥十分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RNA病毒而言,这一作用尤为显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患者在感染该病毒后,免疫功能将会受到明显影响,疾病不断发展下全身各器官均会遭受影响。病毒唑在给药1~1.5 h时血药浓度即可达到峰值,病毒唑可在人体内的所有组织中广泛分布,包括脑、脑脊液,故而该药物见效快,能促使患者临床症状尽早改善,并且可在全身范围内发挥作用,高效发挥治疗作用。
在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中,常用临床症状包括尿蛋白、尿量少及发热等。因此在治疗与研究中,临床医师应对患者尿蛋白、尿量及体温变化情况进行仔细观察。有研究[6]指出,患者在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后,极易出现精神差等情况,这一时期需重点关注患者有无休克及低血压,做好休克、低血压的预防。在本次研究中,两组组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6%较之对照组的77.8%明显升高(P<0.05),说明病毒唑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发热、蛋白尿等症状,可发挥显著的应用价值。另外,观察组退热时间、尿蛋白消失时间、少尿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病毒唑起效快,能够明显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使患者尽早出院,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及家属的心理、经济负担。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可见病毒唑应用十分安全。
另外通过本次研究笔者有如下体会: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治疗中,医务人员应注意和患者家属积极进行沟通,为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知识,让患者明白这一疾病是可控的,缓解其心理压力,从而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还需通过健康教育增强患者与家属的保健意识,告知疾病发生后即需尽快就诊,以免病情延误或造成传染。
综上所述,病毒唑能够促使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症状尽快改善,促进患者恢复,药物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 赵向阳.白城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6):88-90.
[2] 范敏,杨庆霞,金丽红.流行性出血热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2):28-31.
[3] 江辉.血液透析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致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2):3-4.
[4] 徐法贞,李桂芹,盛红霞,等.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的流行性出血热特征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19):3808-3809.
[5] 李海军,梁玉成,马学旻,等.西吉县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38(8):762-764.
[6] 邵良民.部队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研究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