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属于临床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该病的主要发病部位为肾脏,不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临床常易将其误诊为肝细胞肝癌[1]。我院为了分析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增强MR诊断作用,对两类患者均实施增强MR诊断,详见下文。
1.1 一般资料:抽取入住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4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和3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2010年4月至2015年6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14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和3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男女分别为2、12例,最小患者的年龄为26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61岁,14例患者年龄均值为(31.87±0.62)岁;3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男女分别为27、9例,最小患者的年龄为39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73岁,36例患者年龄均值为(59.96±0.85)岁。14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和3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的相关情况知情了解,且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检查仪器使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1.5T超导双梯度磁共振扫描仪和8通道体部表面线圈,在进行检查前,所有患者均实施呼吸训练。扫描参数: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时为其选用FRFSE呼吸触发T2加权脂肪抑制横轴面、FSPGRDual T1加权进行扫描。动态增强扫描选用3D-LAVA进行扫描,TR设为4.2 ms,TE设为1.6 ms,翻转角设为10°,视野设为40 cm×38 cm,层厚设为5 mm,矩阵设为512×512,对比剂使用Gd-DTPA(马根维显),使用剂量为每千克0.1 mmol,流率设为每秒2~3 mL,扫描时间:动脉期设为25~30 s,门脉期设为60~65 s,平衡期设为90~100 s。检查结束后,由我院放射科3名或3名以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诊断医师进行阅片,观察判断患者的病灶大小、形态增强模式、是否存在早期静脉引流、中心血管影、“假包膜”征及远端扩张胆管等现象。
1.3 评估指标:分析比较14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和3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MR表现(病灶大小、形态增强模式、是否存在早期静脉引流、中心血管影、“假包膜”征及远端扩张胆管等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研究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方法采用χ2检验,比较结果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方法采用t检验,比较结果使用(x-±s)表示,当P<0.05时,表示两组患者之间比较的结果存在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经MR诊断显示,14例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病灶大小为(4.39±2.57)cm,形态增强模式全为快进慢出,有13例患者存在早期静脉引流,有11例患者存在中心血管影,有4例患者存在“假包膜”征,有1例患者存在远端扩张胆管;3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病灶大小为(5.92±3.25)cm,形态增强模式全为快进快出,有1例患者存在早期静脉引流,有2例患者存在中心血管影,有31例患者存在“假包膜”征,有4例患者存在远端扩张胆管。经统计分析可知,两组患者比较可得,组间形态增强模式、早期静脉引流、中心血管影、“假包膜”征的结果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但组间病灶大小、远端扩张胆管的结果不存在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
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青年女性群体,以单发为主[2],有研究证实[3],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体内存在大量的上皮细胞,且伴有较多的异常血管(扩张、扭曲的血管),但脂肪细胞较少或几乎没有,正因为该特征,对患者应用超声检查和CT诊断时易出现较大误诊率或漏诊率,常易被误诊为肝细胞肝癌[4]。
有研究报道称[5],术前对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肝细胞肝癌进行正确鉴别诊断,可有效避免患者行不必要的手术,减轻患者痛苦。本研究为了分析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增强MR诊断作用,对两类患者均实施增强MR诊断,在研究中发现,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不存在包膜,但肿块在生长的过程中,因长期受压易形成纤维化,在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的过程中,对比剂进入纤维化组织后,易使肿瘤边缘存在环形强化的信号,使其出现“假包膜”征[6]。有学者研究认为[7-8],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血管为静脉结构性血管,在对患者实施MR扫描时,易出现异常扩张血管影,而肝细胞肝癌主要以肝动脉供血为主,血管壁不规则,走行较僵硬。
此次研究数据表明,两组患者的形态增强模式、早期静脉引流、中心血管影、“假包膜”征的结果存在差异,但组间病灶大小、远端扩张胆管的结果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增强MR诊断可凭借形态增强模式、早期静脉引流、中心血管影、“假包膜”征等现象来鉴别诊断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肝细胞肝癌。
总结得出,应用增强MR鉴别诊断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肝细胞肝癌,效果确切可靠,值得各大医疗机构采用。
[1] 钱海峰,林江,王青乐,等.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增强MR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39-1342.
[2] 林晓.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外医疗,2011,30(36):174.
[3] 王健.MRI在乏脂肪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原发性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5):97-99.
[4] 何年安,章生龙,叶显俊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16(2):144-146.
[5] 冯群群.超声造影对门静脉栓子性质的鉴别及肝脏肿瘤超声造影非典型表现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6] 陈伯柱,周正扬.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破裂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8):109-111.
[7] 伍海翔,许国辉,朴雯雯,等.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疑难肝局灶性病变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2):177-178.
[8] 盛美红,崔磊,龚沈初,等.含脂肪成分肝脏病变的CT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7):100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