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兰兰
(营口市中心血站检验科,辽宁 营口 115002)
随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同时伴随着血站血液检测模式的根本性改变,血液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家已出台多项制度或管理规范来约束血站实验室的各项操作,并提出了规范性要求,这也为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了保障[1]。本研究结合我科实际工作情况,对检验的前中后均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并探析可行的质量管理模式,对血液检测关键点进行有效地控制,以保证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和供血的安全性。
1.1 标本控制
1.1.1 采集—储存:标本从采集到最终运用于临床会经历运输环节、处理环节和储存环节,用于临床的标本必须保证完好、且信息准确无误。完好主要指标本要无污染,里面无溶血、无凝块、无稀释的真空采血管标本,对血液成分中,脂含量过高的不能采用。在容量方面,试管要满足要求,同时,无渗漏和裂痕。信息无误主要指与血袋血液要保持一一对应,标签唯一性且规范粘贴。由于在实际的运输过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标本变质或破坏,甚至也不可能完全避免采集时百分之百达到完好无损,所以再处理过程中应将这类标本进行规范流程处置,确保送往临床的标本完好、准确[2]。
1.1.2 同源性:当医护人员在采集献血者的血液时,如果多名患者同时被分配给1名采血员,很容易导致采血员出现工作差错,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如贴错标签、排错血样等,最终的结果可能出现漏报和错报的现象。所以,建议一名采血员同时采血人数不能超过2位,新手护士只采集1名献血者血液,尽可能将隐患降到最低。同时建议采用连接有采集试管的采血袋,采集后仔细核对。
1.1.3 冷链运行:采用专用运输箱运输标本,正确放置。处理标本时尽可能采用低温离心机,及时规范。离心、脱帽及排样时预防交叉污染。
1.2 检测仪器设备的控制:设备控制包括设备的确认、状态标识、使用、维护和校准。新进设备使用前要做好确认工作,检验设备的稳定性,建立设备档案,确保信息完整,标识和设备档案保持唯一性[3]。同时,安排专门的操作人员,并对操作人员实施培训和授权,对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制定规范的流程或说明。 随时关注设备的使用状况,出现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并派专业的人员维修,再次使用前做好校对工作,对异常情况和维修情况要准确记录。要制定设备定期检查计划,张贴合格证及校对时间等重要信息。
1.3 试剂控制:粘贴合格的试剂标签,确保试剂的合格是试剂控制的基本条件。其次,要对供应商严格把控,确保具备合格的资质。最后,使用试剂前,确保外观无损,重点核实有效期和批号,同时对其重复性和稳定性做好确认工作。运输中采用冷链运输。
1.4 环境控制:实验室建筑与设施应符相关准则及要求的相关规定,建造时要做好整体评估工作。环境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并要按照日常监控装置,保障试验最佳状态。
1.5 方法的控制:方法控制方面,确保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尽可能关注方法方面存在的误差,想尽办法减少误差是根本。操作步骤也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
1.6 软件控制:软件信息的控制也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如今实验室的各项结果判断,仪器的参数和原始数据等均实现了微机化管理,有效避免了认为操作的误差[4]。但对软件程序与运行的参数等应进行权限设置,操作人员权限等级需严格管理,同时,定期审核各项参数的设置情况。
1.7 人员控制:质量管理中,人员的控制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从检验人员的入职学历、基本专业素质、上岗资格、培训资质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工作期间每年的继续教育落实情况也要严格把控。对专业人员要加强岗前培训和进修学习,以及设备操作和手工操作的衔接培训。
1.8 试验过程控制:试验过程的控制对结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有着特别大的影响,是血液检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应重点关注洗板、加样等环节,对其他试验运行的情况也需要严密观察,检测过程要确保完整的可追溯性。设备当发生故障时,就涉及人工的干预,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必须要详细记录,所有的一切必须要保证处于在控状态,要分析失控的原因,并理性地分析是否需要重复试验等。
1.9 报告签发的控制:在最终发布检验报告前,授权签字人应该做好如下的质控工作:核查试验所涉及的试剂、设备和试验过程,对非正常工作步骤进行关键点控制,如人工干预等。对以上关键点要做好严密的审核和及时的记录,确定正确无误后方可对试验有效性进行判断,再签发。同时,建议制定异常报告收回、签发制度,并针对异常报告实施纠正措施。
1.10 质量记录控制:质量记录在医疗纠纷上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依据,对业内人员也是自我保护的重要环节。质量记录应符合规定要求,涵盖所有信息,内容无涂改,保持明晰完整,有完整的签字,分类存档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质量记录主要包括:发生交接时的记录、异常标本进行处理时的记录、设备日常使用记录和维修时的记录、环境湿度和温度记录以及血液检测过程记录等。要认真对待以上各种记录,要保持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还应具有可追溯性,确保血液检测结果可靠。
质量体系的控制重在持续改进,应包括生产和服务所有过程。进行质量体系控制时,要结合实际,从自身出发,根据资源状况和业务的性质,综合分析、评估,而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单位或是其他系统的质控体系[5]。制度时,可参照国际标准化标准、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等,重中之重还是要把握好每一个关键点,对每个关键点进行有效地控制。每一项工作都要有理有据,不能随意编造,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重心抓好,预防不必要的试验偏差,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血液质量监管过程中,可能会碰到方方面面的不同问题,有的是可避免因素,有的是不可避免因素,任何一个细微因素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质量缺陷,工作中要认真梳理关键点,将其作为血液有效管理的灵魂,每一步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让血液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