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发展中国康复高等教育体系①

2018-01-21 03:39李欣章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康复体系专业

李欣章

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市261053

建立与发展科学的康复高等教育体系,应该以现代康复科学为理论基础,根据康复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建立适宜康复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科学规划,从而构建与发展现代康复高等教育体系。发展中国康复高等教育体系,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1]。本研究系统分析发展现代康复高等教育的政策背景与规划,建立中国现代康复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并提出相关的发展措施

1 发展康复高等教育的政策与规划

1.1 政策环境

康复服务事业发展关键是人才,根本靠教育。中国康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建立适宜的政策环境。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世卫组织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健康人力资源相关指南要求,以及我国的残疾人保障法、“健康中国2030”、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康复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法律、政策保障,建立康复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并从卫生与健康、预防与保健、社会保障与服务、残疾人事业、康复服务业等不同角度,构建促进康复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发展康复高等教育、培养康复人才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1.2 发展规划

我国的康复服务资源主要分布在残联系统、卫生系统、人事及社会保障系统、民政系统、教育系统以及社会机构(如民办康复医院)等多个系统和部门。因此,要建立部际横向协调机制和系统内纵向协调机制,形成跨系统、跨部门的规划组织,立足国内康复服务需求,整合各类康复资源,形成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全覆盖的康复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结合大健康理念,制订跨系统、跨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康复人力资源综合性实施方案,培养服务于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社会服务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家庭康复支持等不同环境的多样化人力资源队伍。

康复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层次结构、地区布局等,直接关系到康复人力资源结构与规模,以及康复服务业的结构与效益。康复高等教育结构与布局失衡会降低人力资源供给与康复服务市场、行业产业的匹配度,使人力资源供给低效,影响国家康复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因此,要从国家对健康服务业人力资源配置的高度,科学制订康复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首先,要开展康复需求研究,了解康复服务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从而满足现代康复发展的需要[2-3]。尤其要充分考虑中国人口老龄化、疾病和功能障碍谱变化、非传染性疾病支出增长(目前占整个健康支出的85%以上)、社会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残疾服务需求的特点与差异性,以及相关康复服务发展特点等变化趋势,主动适应以人为本、覆盖整个生命周期、无障碍参与、多学科和整体康复等康复服务的特殊要求[4]。其次,坚持以行业主导、政府参与和社会支持的顶层设计为核心,科学规划康复高等教育的地域布局、科类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培养规模等,以满足康复服务业发展对康复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需求。

2 构建与发展现代康复高等教育体系

现代康复高等教育体系是根据康复科学发展的要求,为满足康复人力资源的需求而建立的康复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认证以及职业发展体系。现代康复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的层次体系、学科专业体系、考核认证体系等。

2.1 构建多学科、跨专业、多层次康复高等教育体系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规定:“国家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只有进一步优化我国康复高等教育等级架构,建立涵盖康复服务各领域、各专业、各层次的康复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多样化现代康复专业人才,才能提供多层级、全覆盖、精准化的健康与康复服务,这是新时期康复高等教育肩负的重大使命。

2.1.1 优化康复教育相关院校类型结构

目前,我国康复教育主要分布在综合大学、本科院校、高职高专、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等层级。要充分发挥康复相关综合大学,特别是部属院校、985和211院校的创新性拔尖人才培养优势;更重要的是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创办涵盖康复专业各领域和康复服务各专业的新型综合性康复大学[5],提升康复专业人才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康复高等教育发展。要发展康复相关本科院校类型和数量,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康复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培养康复服务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要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康复教育的规范化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规范培训领域和内容,适应在职人员继续康复教育的需求[6]。进而构建以一流综合性大学为引领,本科院校为主体,高职高专和职业学校为补充,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的康复高等教育布局架构。

2.1.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

进一步完善康复教育资源布局,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进一步强化中西部康复教育能力和水平;鼓励东部区域全面提升康复教育发展水平,加强与中西部康复教育机构的合作,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实现康复高等教育合理布局与协同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

2.1.3 进一步加强康复学历教育体系建设

建立医疗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和社会康复等康复所有领域全覆盖,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康复高等学历教育。打通高层次康复人才培养路径,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康复高等教育层次架构,适度扩大高学历康复人才培养规模,一流综合大学以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普通本科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侧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专科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形成分层康复治疗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7]。

2.1.4 进一步完善非学历专业教育培训体系

规范继续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断提升培训水平,满足康复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康复专业资质等证书教育的需求,提升康复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使各层次、各类型康复专业人才按比例协调发展,以满足我国康复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8-9]。

2.2 构建和完善康复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

采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先进理念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理论框架,以大健康、大康复理念为指导,借鉴发达国家有关健康和康复领域学科建设经验,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机制优势,汇聚国内外优质资源,推进学科整合与交叉融合,构建以康复学科为引领,以医学、理学、工学为主体,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跨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康复科学学科专业体系[10-12]。

以ICF理论为指导,在身体功能与结构方面,构建以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生物医学等为基础的学科专业体系。在活动与参与方面,构建以康复治疗学、心理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教育学与特殊教育、体育与运动康复等为基础的学科专业体系。在环境因素方面,构建以康复辅助技术、无障碍环境、社会保障、康复预防、康复政策与法律等为基础的学科专业体系。体系建设见图1。

2.3 建立康复人力资源教育、考核和认证体系

为提升康复教育质量,确保各类型、各层次康复教育都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康复服务要求,需建立如下制度:①建立康复执业资格准入标准[13-14],实施康复服务行业准入制度、专业资质认证制度,所有专业人员需取得相应的专业资质才能从事相关的工作;②实施教育证书制度,建立相关工作岗位对教育资质、教育文凭的要求,确保康复从业人员掌握现代康复知识和技能;③实施康复人力资源岗位认证制度,制定康复岗位对人员的资质要求[15]。

3 发展康复高等教育体系的相关措施

3.1 面向康复服务业的发展

康复服务业发展需求是康复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原动力。①以国家康复人力资源配置和康复服务需求为导向,健全涵盖康复所有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主动适应和引领领先康复服务业发展。②构建康复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要求,接轨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和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康复教育标准,逐步建立与国际康复教育标准实质等效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标准,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和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将现代康复科学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体系,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16-17]。④健全康复教育机构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严格质量监管,做好动态跟踪,强化学校内部质量保障,逐步推进康复专业国内认证和国际专业认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⑤建设高水平实践实训基地,社区、家庭式实践基地,推进现代康复技术与中国传统康复技能高度融合。

将康复人力资源配置、职业准入、专业资质认证、继续教育培训相结合,不断适应康复服务需求和国际康复科学发展趋势,形成层次完备的康复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3.2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

我国康复科学有关学科发展不平衡,有些领域欠发达,水平有待提升。因此,应加强基础平台建设,突出学科发展特色,补齐学科发展短板,形成学科专业建设特色,提升学科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康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

要以关键性科学问题和重大社会需求为指引,关注传统康复领域,聚焦老年康复、慢性病康复、肿瘤康复、重症康复等新兴领域,瞄准康复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研发康复新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康复产品及其标准,共同完成康复设备的创新和完善。

围绕康复、康复管理和残疾问题,以咨政服务为核心开展康复政策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问题和康复领域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健康领域重大社会风险预测、残疾问题研究和健康管理研究。立足我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和特点,聚焦我国残疾问题治理,开展相关政策和理论研究,提出建议和方案,为中国残疾问题治理提供决策支持,有效推动残疾事业发展。

探索社会化健康医疗数据信息互通机制,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全民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和个人健康服务平台[18]。加强数据集成、信息集成、知识集成和服务集成,促进不同层级康复医疗机构的整合服务和区域协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以大健康理念为指导,以ICF系统构建的功能和残疾理论为架构,制定相关的方案,对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结局进行研究,建立康复科学的研究重点和体系,不断完善康复科学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发展现代康复事业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19]。

针对中国康复学科与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要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反映当代康复科学成果,能够满足康复实践亟需的且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如康复咨询学科和专业。康复咨询学科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康复专业,对残疾人和其他功能障碍者的康复发挥重要作用,应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这类专业,填补国家康复人才空白。

3.3 强化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

加大康复人才培养规模,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康复治疗师(包括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等)和康复工程技术人员[20]。更加注重内涵质量建设,着力提升康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要对现有康复从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与提升性教育(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制度,创造终身学习、多渠道成才的环境。

开展国际康复人才培训。依托康复大学优势,深入开展继续教育项目,构建以发展中国家康复人才培训为重点的国际化康复人才和师资培训体系,实施康复师资和技术设施输出。培训技术包括中医康复技术、智能康复技术、小型康复设施建设等,不断扩大康复人才培养数量,推动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21]。

3.4 整合康复发展相关资源

建立包含残联、卫生、教育、劳工、社会、财政等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康复优质资源,提高康复资源配置水平和效率。建立“管办评”分离的治理结构,扩大高等教育高校自主权,推动高校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建设包容共享开放大学管理平台,构建协同创新开放共享办学模式。

以提升康复科学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康复服务能力为目标,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共同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全面推进制度、文化、教育、科技、服务等体制管理机制创新,打造能代表康复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支撑康复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重要基地,提升国家康复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5 提升康复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引进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方法和工具,提高办学层次,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康复专业人才教育体系。贯彻《世界残疾报告》等国际政策文件精神,研究和应用ICF等国际康复的核心理念与方法,提升对现代康复理论的认识,把握国际康复发展现状与未来政策发展趋势,为康复教育的发展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21]。

建立符合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和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相关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康复国际专业认证,与国际康复人才培养接轨。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健全康复教育国际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康复专业人才国际交流,强化康复专业人才国际培训,开阔康复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提升专业水平。

猜你喜欢
康复体系专业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