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痰为水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古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及“痰为阴邪,非阳莫化”之说,故临床医家治疗痰证时慎用禁用滋阴之品。然古代很多祛痰名方均有滋阴润燥之品,或为君药,或为臣药,或为佐药,足见滋阴药在祛痰方中具有重要作用。
1.1 燥湿化痰方——二陈汤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乌梅滋阴敛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阴,方中半夏、橘红虽贵在陈久,但仍不失劫阴之弊,伍以乌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燥性尽失而无伤阴之弊。乌梅生津而无滋腻之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李时珍曰:“梅,花于冬而实于夏,得木之全气,故最酸,胆为甲木,肝为乙木,人舌有四窍,两通胆液,故食酸则津生。”
1.2 清热化痰方-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汤出自《统旨方》。方中知母、麦冬滋阴润肺以祛痰热。丁甘仁云:“阴不充则火不清,火不清则痰不化。”热痰最忌燥剂,知母、麦冬既滋阴润肺,还防黄芩、山栀苦寒之燥。
1.3 温化寒痰方——肾气丸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此饮指痰饮,方中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补阴是结合了肾的特点来补阴阳,在补阴的基础上来补阳,就可以使得阳气缓缓而生,使阳气受补的同时不致于伤阴。
1.4 滋水祛痰方——金水六君煎 金水六君煎出自《景岳全书》。方中熟地用量最大,养血滋阴,丹溪曰:“久病阴火上升,灼伤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景岳全书》曰:“夫地黄,产于中州沃土之乡,得土气最厚者也,其色黄,土之色也,其味甘,土之味也,得土之气,而曰非太阴阳明之药,吾弗信也。”熟地健脾胃之土以克水祛痰。
2.1 审证求因,治病求本 治痰既要注意治标,又要注意治本。有痰祛痰,同时又不忘治本。例如对于年迈肺肾阴虚,虚火内生,煎熬津液成痰,求其本则为肺肾阴虚。《医贯》引庞安常言:“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辱,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者,此当以润剂,如麦门冬、地黄、枸杞之属滋其阴,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则痰自清矣。”治痰不应拘泥于病之标,畏滋阴药多性滞,恐痰多气郁之人用之窒碍胸膈而忽视审证求因,治病求本。
2.2 以防伤阴之弊 痰郁久可化火伤阴,且祛痰剂中多燥剂易伤津液,程钟龄曰:“大抵痰以燥、湿为分,……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燥则润之。”故临床中多见感受温邪而致肺阴受伤,生燥痰难出及痰热互结之证,蒲辅周对此采取滋阴与化痰合用之法,使肺得濡润而痰易化出,病遂自解。痰阻气郁,化火伤阴,且祛痰之品多为温燥之品,易伤津劫液,少用滋阴生津之品,既可防津液被伤,又可以未病防变,以防痰郁久化热伤阴。
2.3 阴中求阳,以补为消 《景岳全书》曰:“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肾的特点是水火同居,内寓真阴真阳,一阳藏于二阴之间。《景岳全书》曰:“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的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肾阴肾阳互相制约,互相为用,阴没有阳不能化,是死因。阳没有阴不能长,也不能够安居在下焦发挥蒸化、温养的作用,所以在补阳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补阴,必须在补阳的基础上补阴,这样就可以使得阳气缓缓而生,使得阳气在变补的同时不致于阴伤。肾主水,水泛为痰,通过阴阳双补,肾主水健,则痰自消。
2.4 增水以行舟 祛痰应从两方面着手,一为鼓风扬帆,一为增水行舟。鼓风扬帆之法前人已将其阐明的很透彻,无非健脾燥湿行气,而增水行舟往往被医家们所忽视,在祛痰剂中应用滋阴生津之品,即为增水行舟之意。痰与饮的区别,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祛痰如只一味的健脾行气燥湿,则阴易去而痰难除。稠痰在人体内犹如水中之舟,若只是单纯的“鼓风”,恐难使其移动,如再能适当的“增水”,使其浮动可行,则舟易动而痰自除也。
综上所述,临床在治疗痰病痰证时不应只注重健脾化痰行气渗湿等温燥之品,还应结合痰的性质,酌加滋阴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