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杂谈(续)

2018-01-21 00:51:23
中国蜂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结团巢脾蜂场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

一、再谈中蜂密集饲养法

经过几十年中蜂活框饲养推广,一些蜂场至今连蜂脾相称都做不到。因此,笔者提出中蜂密集饲养法的概念。

有关文章发表以后,有个别读者提出疑问,中蜂密集饲养后,是否浪费“蜂力”,我对他们所谈“蜂力”的含义不太清楚,猜想可能指蜂群哺育力。

首先,中蜂密集饲养法(指脾上蜂数多,蜂数密集)符合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养蜂多年的老师傅都知道,凡是在传统蜂箱中饲养,工蜂都是将巢脾完整包裹。一旦蜂群不正常或遇病虫害,或遭遇缺蜜挨饿,子脾上的工蜂就会显得稀稀拉拉。一般来说,弱群脾上的蜂数少,强群脾上蜂就多。

第二,笔者从事养蜂工作数十年,参访过很多蜂场,发现凡是蜂养得好收入不错的,所养的蜂群大多蜂脾相称,甚至蜂多于脾。而经验不足的初学者或蜂养得不好的蜂场,病虫害孳生,养蜂失败的原因往往是蜂脾关系处理不当,常常是蜂少于脾,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因此,提出中蜂密集饲养法,也有提醒这些蜂友的意思。

第三,中蜂密集饲养法密集的阶段主要是指外界大流蜜期。我记得若干年前,浙江大学的陈盛禄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蜂虫比例的文章,他的研究对象是意蜂,指出高产蜂群有合理的蜂虫比例。我认为这个观点对中蜂也适用。我在论中蜂密集饲养法的文章中,曾对在福建莆田采枇杷蜜源的不同蜂场进行调查。高产蜂场不但群势强,蜂数多,且蜂虫比(指成年蜂与封盖子的比例)比较高(6~8.2∶1),蜂群负担轻,大部分“蜂力”可以集中力量突击采蜜,而不是去哺育。而生产力低下的蜂场,蜂群群势弱,蜂虫比值相当低(0.63~0.94∶1),巢内蜂子多,蜂群负担重,大部分“蜂力”用于育子,采不了什么蜜。

前苏联养蜂家塔兰诺夫所著的《蜂群生物学》中,也有在蜂群采蜜期要控制蜂王产子,集中力量突击采蜜的观点。

有些人提出,提高蜂虫比例,会不会影响蜂群采蜜后的群势,尤其是越冬前的最后一个蜜源。在福建调查的结果是,高产蜂场蜂群的蜂虫比值虽然比普通蜂场高(即蜂多子少),但由于群势强,总的封盖子数并不比普通蜂场少,越冬群势不会比普通蜂场差。

最后一点要说明的是,中蜂密集饲养法是时间性阶段性。我记得30多年前,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吴永中老师就曾提出过中蜂“两密两稀”养蜂法,大概的意思是春繁期、大流蜜期蜂数要“密”,而繁殖期、越夏期蜂数要“稀”。当然,吴老师这里所说的“稀”,不是稀到蜂脾不相称、蜂少于脾的地步,“密”和“稀”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普通繁殖期保持蜂脾相称,降低蜂虫比例,可以充分发挥蜂群的哺育能力,尽可能为多培育蜜蜂,此时脾上的蜂就相对地要稀一些。而夏季高温期为了散热,不使蜂群伤热,脾上的蜂数也要相对稀一些。春繁期紧脾繁殖,脾上蜂数多而密(就好比人在冬天多穿衣服一样),此时蜂群管理要点是给蜂群保温。而大流蜜期蜂群的主要任务是产蜜,此时密集蜂数,主要是降低蜂群的育虫负担,强调的是集中“蜂力”突击采蜜。

因此,我认为吴老师提出“两密两稀”的理论和方法是合理的。但是,为了避免所说的“稀”与脾上蜂数稀稀拉拉的“稀”相混淆,个人认为还是提“两松两紧”比较合适。“松”就是松脾,加脾扩巢,使蜂脾相称,以充分利用蜂力哺育幼虫。“紧”则强调适当紧脾,密集蜂数,控制蜂王产卵、繁殖,以集中蜂力全力突击采蜜。不同的时期,应围绕不同的工作重点,适时调整“蜂力”使用的方向,并不会因此造成浪费。所以,蜂脾关系或“松”或“紧”,应由季节和蜂群所处的时期、主要工作任务来决定,灵活掌握,并非是一成不变。

二、蜂群越冬期结团与气候、蜜源的关系

蜂群在越冬期结团,这是蜂群进入越冬期最明显的特征。蜂群结团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寒冷,减少活动,降低新陈代谢和减少饲料消耗,蜜蜂在一起“抱团取暖”,保证蜂群顺利越冬。

蜂群结团时一般都处于蜂巢的中下部,特别是以传统饲养的蜂群最为明显。高窄式蜂箱或巢框较高的蜂箱,蜂群结团在巢脾中下部的情况也比较明显。2016年,我们在遵义深溪进行三种不同箱型的比较试验,越冬过程中,高框式蜂箱(巢框较高)中的蜂群越来越弱,直至死亡,养蜂人反映当时巢脾上部还有蜜,难以解释死亡的原因。2017年转点到息烽后,观察到蜂群在巢脾中下部结团的现象,估计遵义试验点头一年越冬前储存饲料不足,蜂群巢脾中下部没有充足的存蜜,而蜂群越冬时因活动量低,结团在中下部的蜂团不能利用巢脾上部的存蜜,导致群势削弱,最终死亡。因此,巢框较高的箱式在越冬前要储备足够的存蜜(尤其是巢脾的中下部),或者将中间巢脾中下部的老旧巢脾割去,以提高蜂群在巢脾上结团的位置,而不致于发生上述死蜂现象。

蜂群越冬,形不形成冬团不但与温度有关,还与蜜源有关。我国北方冬季气温长时间处于0℃以下,此时外界又没有蜜源,蜂群因此会长期处于结团状态。而在我国南方,冬季日平均气温长期维持在5~6℃以上,且又有大蜜源的地区,这些地区中蜂一般都不形成冬团。中蜂对外界是否有大蜜源很敏感,例如,我省开阳县(海拔700米左右)冬季有枇杷林的地区(11月下旬~次年1月上、中旬开花),这些地方的蜂群不断子,能采蜜,可以照常进行繁殖和生产(此时蜂群产子量不大)。而在没有枇杷蜜源的地区,蜂群无事可做,就会结团越冬。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018年1月下旬),恰好浙江嵊州的沈育初说他的一个学生今年冬季在台州采枇杷蜜,每群产蜜5kg,群势大约在3~6框,此时蜂群有雄蜂并起台,更加证实我的说法。

正因为中蜂有此特性,抗寒力强(气温高于8℃时外出采集),能利用我国南方的冬季蜜源,所以能采到意蜂难以利用的野桂花、鸭脚木、枇杷等十分珍贵的冬季蜜源也就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结团巢脾蜂场
基于筛分试验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结团量化分析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蜜蜂杂志(2020年2期)2020-12-02 23:34:34
谈中蜂咬脾应对措施
蜜蜂杂志(2020年5期)2020-12-02 13:30:50
中蜂管理经验谈(二)
中国蜂业(2020年9期)2020-10-15 06:04:02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四川蚕业(2020年2期)2020-07-10 03:14:48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中国蜂业(2020年1期)2020-01-14 01:09:02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中国蜂业(2019年6期)2019-01-09 06:10:25
有计划安排蜂场确保稳产稳收
中国蜂业(2018年8期)2018-01-20 23:33:56
原子核结团的非局域化运动
物理学进展(2015年3期)2015-10-31 00:40:49
全天然!喵星人的方便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