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春,刘海金,石 斌,马弘财,吴征王,吴庆侠*
(1.西藏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2.西藏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西藏 拉萨 850000;3.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核心区域,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省区之一,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牧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牦牛是藏族人民养殖的主要畜种,绝大部分生活在海拔3 000 m以上高寒地区。我国牦牛存栏量近1 300万头,约占世界牦牛头数的95%,占中国牛数的1/6,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份[1]。牦牛产业的发展关乎着西藏农牧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稳定,“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强调突出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以牦牛养殖业为主的特色畜牧业。西藏地区独特的自然资优势为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影响西藏地区牦牛产业发展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外部的机遇和威胁,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予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多领域研究[2]。本文将对西藏地区牦牛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地形地势高峻,自然环境多样,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自然条件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造就了丰富多样的草地资源。西藏拥有8 820.15×104hm2天然草场,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68%[3]。草场可利用面积达到7 716.59×104hm2,占总面积的87.49%,全年载畜量为3 213.72万羊单位[4]。西藏地区丰富的草地资源,为发展畜牧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畜牧业是西藏地区支柱性产业,目前主要有牦牛、藏香猪、藏鸡和藏系绵羊等特色产业。西藏地区畜牧业发展主要以牦牛产业为主,资源丰富,类群多样。目前共有娘亚牦牛、嘉黎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类乌齐牦牛、彭波牦牛、隆子牦牛和工布江达牦牛等11个地方类群[5]。丰富的牦牛类群奠定了牦牛产业在西藏畜牧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且牦牛在西藏地区分布面广,存栏基数大,出栏数可以得到有效保障。西藏畜产品加工方式主要以初加工为主,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符合西藏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优势十分明显。
西藏地区绝大部分区域是半农半牧区,丰富的饲草资源为发展牦牛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那曲、昌都为中心的藏东北牦牛产业带和以日喀则为中心的藏中牦牛产业带。据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统计,那曲、昌都两地存栏量占全区的70.66%,其中那曲2015年牦牛存栏数达197.82万头,出栏数32.79万头;昌都市2015年牦牛存栏数124.15万头,出栏数30.30万头;日喀则市牦牛存栏数达49.01万头,出栏数11.12万头。2015年末西藏牦牛存栏量为455.69万头,出栏量为92.58万头。近年来,西藏牦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原种场、扩繁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人工饲草料基地规模不断增加,牲畜棚圈等配套设施不断改善,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也取得了喜人成绩。
牦牛的养殖基本保持着传统畜牧业养殖的原始状态,主要依靠天然草场放牧,活动范围广等有利条件,保障了牛肉品质。牦牛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较高且成分全面均衡,是优质肉类资源。不饱和脂肪酸、功能性脂肪酸在牦牛肉中含量和比例合理均衡,总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西藏牦牛饲养主体为农牧民,受教育程度、宗教文化、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当地农牧民有不杀生的习惯[6]。偏远地区的牧户甚至不出栏、不宰杀饲养的牦牛,只需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即可,大部分任其自然死亡。存在老牦牛多、青壮牦牛少,公牛多、能繁母牛少,饲养的多、出栏的少等制约牦牛产业发展的因素。老牛繁殖能力低下,且肉品质差,饲养效益低;牛群中公牛数量多,不参与经济产出而造成饲料资源的无端浪费;农牧民群众盲目追求牦牛存栏量,而忽视商品出栏量,普遍存在牦牛群结构比例失衡,商品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进一步激化了人、草、畜之间的矛盾。
西藏牦牛生产主要以家庭分散经营,养殖方式粗放,主要以天然放牧为主,集约化程度低,饲草料利用率低下、缺乏畜用暖棚、青贮窖等基础设施。饲养管理落后,牦牛产区仍沿袭着传统的靠天养畜习惯,受高原高寒、干旱等气候条件限制,牧草生长期很短,牦牛只有5个月左右可食青绿牧草,饲草料严重短缺,牦牛长期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牦牛产业化发展。同时经营方式粗放,不注重公畜选择与交换,致使牦牛产生体格变小、体重下降、抗病能力弱和野性不足等“退化”症状。
长期以来,西藏农牧民以牦牛的存栏基数大小衡量财富的多少,对已经达到出栏标准的牦牛不及时售出,对那些生产机能低下的牦牛不加以淘汰,使得牛群数量不加选择的盲目扩张,畜群整体效率低。在青藏高原地广人稀的牧区,农牧民对家畜养殖业的知识了解甚少,对自身财富多少的标准界定于自家家畜的存栏量[7]。同时当地农牧民受到传统习俗的约束,市场意识淡薄。饲养牦牛纯粹为了自己家庭的需求,而牦牛产品也只是简单的交换日常生活所需,大部分牦牛肉为自家食用,在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牦牛肉也只是未进行加工的初产品。
目前西藏部分县区载畜量失衡表现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那曲地区及昌都市部分县区,林芝市、日喀则市、山南市也有个别超载现象。受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草地逐年干旱等因素影响,引发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由于受青藏高原海拔、气候、年平均气温的影响,牧区每年的的产草量很低[8]。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绝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地区,土壤层较薄,容易破坏退化,草场再生能力弱。草原鼠虫毒草害、风力侵蚀等原因也加剧了草场破坏的力度。西藏退化草地面积2 355.54×104hm2,占草原总面积的26.71%,其中轻度退化1 483.02×104hm2,占草原总面积的16.81%;中度退化677.29×104hm2,占草原面积的7.68%;重度退化195.23×104hm2,占草原面积的2.21%[4]。
牦牛作为世界三大高寒动物之一,牦牛肉被誉为“牛肉之冠”,是半野生天然的绿色食品。牦牛肉蛋白质含量丰富,胆固醇含量低,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绿色消费。西藏地区的牦牛肉绿色无污染,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独特的高原牦牛肉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西藏地区的部分牦牛肉已经销售至许多高档餐饮市场,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同时在众多展销会上,以牦牛肉为原料的产品,荣获许多了奖项,并得到了一致好评。据2017年西藏统计年鉴,2016年西藏接待旅游者23 159 418人次,作为西藏特产的牦牛肉备受游客青睐,市场需求将不断加大[10]。西藏地区各大市场的牦牛肉,部分来自于青海、甘肃等省份,说明市场上的西藏本地区牦牛肉缺口很大,市场前景广阔。
自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对西藏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并给予差别化对待,提出了西藏“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定位。另外,《农业部关于支持西藏农牧业绿色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强调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牦牛特色养殖。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先后出台《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在牦牛产业上先后投入5.7亿元用于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科学研究等方面。
受自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牦牛养殖主要以家庭散养式为主,长期以来不注重对种公牛、种母牛的选种和培育,随意在亲代中留种,致使牦牛生产力水平逐年下降。牦牛的选种选育技术方面缺乏成熟技术。牦牛主要生活在海拔3 000 m~5 500 m的区域,自然条件恶劣,牛群活动面积广、集中难度大,技术人员在良种繁育推广上阻碍大,良种繁育技术得不到有效推广,品种退化严重。
牦牛产业建设起步较晚,内部体系发育滞后。深加工企业较少,主要出售初级产品。目前西藏地区生产牦牛畜产品的本土企业主要有西藏奇圣土特产有限公司、日喀则培强肉业有限公司、西藏藏北牦牛肉制品有限公司、西藏林芝阿姆拉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开发出的产品有牦牛肉干、风干牦牛肉等,产品附加值低,产品较单一、与市场同类产品销售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在市场上主要为区域性占有,在全国市场上覆盖的点和面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牦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西藏地区各牦牛产品加工生产商过度竞争,盲目追求产品数量,不注重技术研发,造成已有产业地位不高的局面。
西藏地区海拔较高,全年无霜期较短,草畜矛盾突出,商品牦牛达到出栏条件耗时长,增加了饲养成本。西藏地区多数农牧民群众对牦牛饲喂方式单一,主要以放牧为主,不对牦牛进行补饲,导致生长期、怀孕期和泌乳期的牦牛营养缺乏。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初配母牦牛性成熟时间晚,2岁以后逐步达到性成熟,产犊率低,经产母牦牛很少达到每年一胎,主要以三年产两胎较多,造成了牦牛繁殖率低下。由于西藏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低海拔、饲养条件好的地区发情时间较早,高海拔、饲养条件差的地区发情时间相对较晚。技术人员难以掌握牦牛准确的发情时间,主要以公母畜自然交配为主,农牧民群众不注重公母畜的选择,导致牦牛生产性能逐渐降低,制约着牦牛产业的发展规模。
综上所述,西藏地区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良好的牦牛养殖基础、广阔的市场前景及各级政府的重视培育的优势,同时牛群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牦牛生产模式单一、经营方式粗放,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草畜平衡问题突出,草地退化是其发展劣势。同时面临着品种退化严重、产业发展滞后和饲养周期长及生产性能低下的挑战。只要利用和发展西藏地区牦牛产业不同于内地牦牛产业的特色,积极克服阻碍牦牛产业发展的困难,抓住机会,面对挑战,这样才能保障西藏地区牦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