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晓军(江苏省泰兴市畜牧兽医中心)
2017年,在江苏省农委和泰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泰兴市紧紧围绕“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保供给”的工作目标,扎实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结构调整和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7年,泰兴市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稳步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场户户数减少、规模扩大的发展势头,保障了畜牧业平稳发展。现有规模养殖场户3189家,其中,年上市500头以上猪场488家、年上市万头猪场16家、年上市万羽禽场158家、年上市千只羊场17家、年上市500头以上牛场1家。
1.稳步推进现代化畜牧业发展。泰兴市新增大中型畜禽养殖场19家(其中万头猪场4家),改扩建猪舍1.5万平方米,改造漏缝地板或刮粪机猪舍0.9万平方米;12家猪场采用母猪自动饲喂系统,占全市生猪出栏总量的21.5%。全市规模场设施化程度高,全市多数规模猪场建有限位栏、产仔栏、保育栏、自动饮水设施等先进设施;蛋鸡养殖场建有全密封式智能化自动系统、梯形履带式鸡笼、自动喂料设施,建成层叠式笼养蛋鸡场6家。粪污资源化利用采用了“三改两分再利用”“户用蓄粪池+田间调节池+大田利用”“养殖场+沼气工程+大田利用”“粪便堆沤处理生产商品有机肥”等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禽粪污处理模式。
2.生猪产业已形成全产业链体系。泰兴市构建了以百汇农发、永盛科技、平顺皮革、恒鑫肠衣、丽佳、百汇和古溪屠宰场等为代表的畜产品及副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形成了猪头、毛、皮、肉、血、蹄、内脏等七大系列精深加工产品体系,“金洋宇”“华衡亿”等品牌生猪、“美味鲜”“脆巴香”等品牌卤制品和猪肉干成为泰州市名特产品。全市已建成种猪繁育基地2家、种公猪站1家、年上市万头猪场16家,年提供优质商品猪40万头;生猪产业总产值超过120亿元。
3.合理规划布局,统筹推进环保与畜牧业协调发展。泰兴市严格按照“种养结合、畜地平衡”的原则,科学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在重点乡镇预留200亩、重点村庄预留50亩连片土地,供符合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大中型标准化养殖场或屠宰加工厂建设投产。
4.狠抓基础工作,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实施。泰兴市认真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一方面,积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市农委先后两次组织市、乡两级畜牧兽医人员,对折算猪当量存栏200头以上的场户和猪当量存栏3000头的村,开展了全面的逐村逐户登门调查摸底工作,逐一核实、登记造册,同时组织畜禽规模养殖场户申报粪污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另一方面,科学编制实施方案,有序推进项目实施。泰兴市按照“整县推进、种养结合、一场一策”的原则,编制了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并上报省农委。市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积极落实项目实施内容,指导养殖场户按申报建设内容进行粪污设施改造。
1.非规模养殖密集村的治理。泰兴市确立了“分户收集、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畜禽粪污治理原则,主要推广“户用蓄粪池+田间调节池+大田利用”的畜禽粪污处理模式。采取农牧结合、以畜定池的方式,由政府出资定量定性定位建设田间调节池、采购运排粪污的配套设备;村成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运营,实行有偿服务、市场化运作。全市已有18个村进行了治理,建成田间调节池777座(总容积38850立方米),配套运粪车48辆,实现了畜禽粪便从圈舍到农田施肥的无缝衔接。
2.大型养殖场户的治理。泰兴市因场制宜实行“一场一策”的综合治理利用模式,鼓励大型规模场通过建设蓄粪池、沼气池、氧化塘、粪污输送管道、沼气发电系统、异位发酵床、有机肥厂、污水处理厂等方式进行粪污治理。全市96个大型规模场已建设蓄粪池、沼气池、氧化塘等粪污处理设施13.3万立方米,田间调节池126座(总容积6300立方米),粪污输送管道2.4万米,日处理60吨的异位发酵床2处,年产7000吨的有机肥厂2家,1兆瓦的沼气发电厂1家,日处理100~200吨的污水处理厂6家。通过深入开展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工作,大力推广经济适用的农牧循环生产模式、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模式,全市现有江苏省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3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