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论中个体情绪控制研究报告

2018-01-20 15:04陈小箬戴南疆黄祥滔林广大廖权丰
市场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舆论网络大学生

陈小箬 戴南疆 黄祥滔 林广大 廖权丰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以各种方式宣泄情绪。当网络媒体兴起后,社会情绪表达、传播就变得十分容易, 由此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日益增大。为了更好地了解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论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本课题将以广州部分大学生为样本并且通过交叉分析,了解网络对学生的情绪产生的差异化影响,为大学生们在网络环境下的情绪管理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案,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有利于自我与他人的情绪管理。

关键词:网络;情绪控制;舆论;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3-99  -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发展,尤其是“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信息传播”的微博兴起,社会已然从传统媒体时代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相应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文化也正在渗透进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据资料表明,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53.2%,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学生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用户群体,占比25%。他们深受互联网和舆论影响,从道德意识到社会交往,从娱乐形式到生活方式,从学习知识到就业选择,无处不在,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了空前的展现,是由于日渐增强的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这些都给大学生表达自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舆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有所影响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今大学生网络情绪的管理情况,课题研究组对广州五所高校的学生发放了相关调查问卷,并展开实地采访调查。小组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以下为对收集数据统计与对结果的分析。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成因

在“你会在网络上宣泄情绪的原因是?”这个问题中,44%被调查者选择了学习压力,13%选择了情感压力,25%选择了就业压力,18%选择了社会压力。下面根据统计结果来进行分析。

(一)学习压力

在选择学习压力的被调查者中,有39%为大一新生,43%为大四学生,而其他年级的学生多没有选择此选项。这说明,大学生人群中因学习压力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为刚考上大学的新生、兼修双专业或者需面对专业知识考核的毕业生。大部分新生来到不熟悉的大学校园接受并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陌生的学习环境和新知识的增加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与压力,如果得不到调整,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大部分学生会通过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方式来缓解这一压力,及时抑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当较大比例学生出现此类负面情绪时,高校管理者则有必要通过校园网络和论坛,或者采取面对面沟通辅导的方式来缓解学生们的压力。

(二)生活压力

从调查结果看,生活压力造成情绪管理失控的原因占比较小,但其仍然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社会在发展迅速、进步明显、成就巨大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其中,贫富差距显得尤为突出,也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情绪。寒门可以出才子,让人奋发向上,但也会让人产生自卑心理,一蹶不振。出身寒门的学子大多数会自力更生,去兼职、去实习,从而减轻家里的负担。也会有部分学生因家里贫困而变得自卑、自怨自艾,甚至荒废学业。跟风、攀比、拜金主义仍存在极少部分大学生的生活中,如果处理不当,都将对大学生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而个别大学生迫切希望改变自身困境,对社会诱惑的抵抗力变弱,铤而走险,僭越法律底线。

(三)就业压力

由调查可知,在网络上宣泄情绪的原因为就业压力的主要是应届毕业生。随着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学历的追求,各地区的高校不断扩招,故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也是日益增多。早已没有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政策,现如今就业竞争压力大,每一届的大学毕业生普遍情绪较为低落,这其中既有毕业生们各奔东西的离别情绪,也有为找工作的烦恼,毕竟一份好工作与他们未来生活的质量有很大关联。

(四)情感压力

大学生生理日趋成熟,情感方面尚且空白,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正处于恋爱的高发期。暗恋、热恋、失恋,这都会造成大学生严重的情感压力。没有相关经验、不敢向对方诉说、没有专业人士开导……让部分大学生在处理情感问题时往往缺乏理智,产生较多的消极情绪。部分大学生会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但过于消极的情绪会让他们忽略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量,进而损坏身体。也有大学生会在网络平台缓解消极情绪,如玩游戏、聊天等,使自身压力得到释放,同时也有可能会得到网友的安慰,更能起到宣泄的作用。但是,网络平台也会让大学生作出过激行为。网络信息错综复杂,有意无意总会遇到一些能触发大学生的事件,特别是热点事件,以及随之产生的网络舆论。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会有过激行为,甚至是轻生。这主要是大学生历经的挫折较少,心理不够强大,承受能力低。

三、大学生在网络中发表的言论及当时的情绪特点

在实地调查中,课题组对100位学生进行了采访,内容主要是网络发表言论的内容及分析其心态特点。采访结果及分析整理如下,可总结为以下几种特点:

(一)思想有时较激进

80%受访者都承认有情绪冲动,但在现实中无法发泄时,会选择在网络上释放。受大學生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网络上所表达的情绪中非理性较多。在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有些大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考虑问题不周到,在发表言论的时候显得肆无忌惮,有时候往往只是一时气话,却在网络上掀起一番大浪。情绪的波动,往往让大学生做出冲动、不理智的行为,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忽略他人的感受,只求一时的快感,由此带来不好的后果。

(二)情绪易受其他个体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年龄敏感阶段,渴求得到他人的关注,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而网络的便捷性,让他们很容易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使行为具有群体性。群体行为往往都是由热点事件引起的,发展趋势都是无法预计的。由热点事件引发的小规模范围内大学生群体发表的言论更易通过网络在全省乃至全国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大规模的群体效应,形成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形成的这个大群体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在带头人的带领下,群体中的个体不断联系和互动,组织线下见面会,并试图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所以大学生发表言论时是有可能情绪受到了其他个体的影响而产生的联动行为。

(三)心态易具攻击性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渴求自己得到关注,在发表非理性言论后,便希望能够立马得到回复,否则会感觉自己被冷落,进而做出过激行为。群体行为的不理智和个体情绪的不愉快使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得具有攻击性。由于大学生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控制力比较弱却又不愿示弱,处理问题往往只会考虑到自己而忽略他人,无疑助长了大学生发表网络攻击性言论的行为,甚至是举行线下的攻击性行为,如聚众闹事。

(四)渴望被关注和被认同

68位受访者表示:许多建议与意见迫切要提出,而只有网络才是发声的环境。传统意义上,关于大学生话语权的问题仅仅建立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单一层面上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的话语权往往是被动的表达,大学生群体没有可以沟通和表达自我意愿的有效渠道。但是网络平台的出现解决了校方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达,特别是发展势头正猛的自媒体。网络的快捷性,让学生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到校方。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大学生往往会通过自媒体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也包含了学生的个人情绪。但是,由于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各种各样的观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可以说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的言论表达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越来越多的人看了后有相同的感受,于是就形成了共同观点——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化被动为主动,往往会对影响大学生有直接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观点,起带头作用。

四、方案与建议

基于以上结果,我们研究团队对如何改善大学生网络情绪管理提出了几条方案与建议。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在调查数据统计中显示,65.8%的大学生是在“感到孤独、无聊”的时候选择上网,19.3%的大学生则希望通过上网“缓解自己的压抑情绪”,32.5%的大学生认为适当的上网能够“减轻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的压力”。由此不难看出,一些大学生之所以会沉迷于网络,一方面,是因为网络能够提供一个躲避现实且又能放松自我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除了网络,没有找到其他缓解失控情绪的方法。这也反映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枯燥,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日常情感需求。现代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设计范围广、形式多样、参与自由,符合当下大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这是不可否认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音乐、体育、文法、社团活动等,既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又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娱乐活动本身健康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从而使一些消极情绪得到及时的调节。高校应基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情绪调节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德、智、体完美融入校园文化,帮助大学生及时调节焦虑和悲观情绪。同时,加大对校园活动的举办力度,通过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扼杀不良情绪的念头,让大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我调解情绪的能力。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心有所向,就不会沉迷于网络世界,不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做出过激行为。

(二)搭建校园平台,重视互动交流

我们也对校园工作者提出一些建议:以网络为依托,开展网上与网下协同制度。网络环境应当是“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的系统。“网上”出现的新事物往往都是基于现实背景衍生出来的,“网上”问题的出现,就必有“网下”工作人员辛勤的努力,才能解决。但是虚拟网络世界并不是现实社会的简单“复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情绪管理不能用“网上工作”简单进行“网下教育”,要合理进行“网上”与“网下”结合。自由的网络环境更易让大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言论,“网上”能更好地进行大数据汇总,从而制定解决方案。但方案的公布不能仅仅靠“网上”的发号施令,“网下”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感到真切实在,易于接受,解决效果更佳。由此观之,传统的情绪管理方式,如心理咨询、师生谈话等依然是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途径。毕竟在现实空间内的交流是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语言的表达以及视觉的感知能带给学生一种真切实在的感受,这种效果网络是做不到的。

当然,网络上也有必要开展心理咨询,更多学生会选择在网络上咨询难以启齿的问题,尽管“网上”“网下”面对的都是陌生人。但是它依旧无法取代现实的心理咨询,因为很多心理咨询的过程不仅仅是文字表达和语言交流,其还涉及一些道具的运用和表情的细微观察。心理咨询是由专业的人去开展的,绝不是简单的网络聊天能够随便取代的。所以,网络文化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和运用“网上”的优势,合理使用网络新方式,不能一味批判、舍弃优良的传统,一定要“网上”与“网下”相互配合,从而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五、课题研究总结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本研究团队对大学生网络情绪管理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中最活跃的部分,自然地成为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的群体。他们在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结交朋友和展示个性的同时,其情绪也深受网络的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情绪的负面特征

网络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未知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每个人的观点和意见都对他人有着无形的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媒体往往倾向于通过夸大宣传来获利。作为新时代的活跃分子,大学生追求新奇和刺激是很正常的,但其往往入世未深,对事物的认识和辨别力也尚未健全,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導致盲目地跟风。当各种信息充斥大学生的头脑时,许多学生会感到困惑和迷茫。此外,各种相互冲突的信息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引发情绪波动。虚拟网络让大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隐身其中,去交朋友,去娱乐,去工作。同时,这也会使大学生的个人信息被公之于众。这种虚拟环境使大学生能够抛开现实的束缚,实现自由交流。但在自由交流的同时,网络也将使大学生失去面对面交流、逃避现实、害怕人际接触、封闭自己的机会。

(二)大学生的网络情绪管理必要性

上述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情绪负面影响的客观存在,要求人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情绪管理。当意识到这一重要性之后,其实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大學生正处于一个年龄相对敏感的阶段,情绪既稳定又有波动,具有层次性和交错复杂等特点。当代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悲观情绪,如果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情绪一直围绕着大学生,它是学生对于外界世界正常的心理活动。当失控情绪得不到释放时,就会产生累积效应,遇到触发点就很容易爆发,对个人、社会造成的影响难以想象。而网络舆论环境则是主要的触发点,因为无处不在的网络无疑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又能自由发表言论。对情绪管理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消极情绪时可以利用情绪管理的方法适当宣泄,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晏苹.浅析大学生网络情绪宣泄的原因与方式[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05):60-62.

[2]邱芬. 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教育学院,2008.

[3]周莉,郝敏.网络情绪引导: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新路径[J].今传媒,2017,25(06):51-53.

[4]孙志爽.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4):235.

[5]魏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探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12):119-120.

[6]范丽娜.浅析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J].新校园旬刊, 2016,(07):178-178.

[7]崔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反向社会情绪的扩散方式与疏导路径[J].新闻知识, 2014,(12):33-34.

作者简介:

陈小箬,男,广东潮汕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教育;

戴南疆,男,广东阳江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教育;

黄祥滔,男,广东茂名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社会科学;

林广大,男,广东茂名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心理学;

廖权丰,男,广东茂名人,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舆论网络大学生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