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享经济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2018-01-20 15:04向莎莎
市场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共享单车共享经济资本

向莎莎

摘 要:时下火热的共享单车模式开启了一股“共享经济”的潮流,面对这样一种“互联网+共享”的新经济模式,究其本质却是一场与资本共舞的盛宴。文章通过揭示共享单车租赁经济的本质并深层剖析其具有的资本主义属性,来给当前该行业频发的“占用公共资源”“资源严重浪费”“市场恶性竞争”“押金退款困难”等问题向资本原罪提出有力的控告。指出作为公共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范式,我们既要对共享单车展开热烈的拥抱,也要构建一个企业、政府与公众多方协调治理的局面警惕资本逻辑带来的恶果,不能让一副好牌就这样被资本玩坏了。

关键词:共享单车;共享经济;资本

中图分类号:F22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3-96  -04

一、引言

为了解决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自行车作为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方式完美地弥补了地铁、公交车等公交系统的盲点。共享单车应运而生并成功成为了资本的宠儿。从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领域可谓是热闹非凡,不仅引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共交通变革,也为人们上演着一幕幕资金PK的大戏。然而在资本的介入下,共享单车却并没有下好这一盘共享的好棋,反而引来一脸难看的吃相。看着城市的街道从单一的水泥色变成一个个五颜六色的调色盘,本该绿意盎然的青草地沦为了尸横遍野的“单车坟场”,接连倒闭的单车企业更是让这个行业提前进入了寒冬,只留下一地鸡毛。究竟共享经济到底是什么样子?共享单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是当前共享经济企业以及政府都应该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共享单车是不是共享经济

2016年,可谓是“共享经济”的元年,随着滴滴和Uber播撒下“共享经济”的普罗米修斯火种后,一场“共享风暴”瞬间席卷全国。人们的衣食住行再到充电,“共享经济”几乎无所不包。而目前打得火热、势头正旺的就要属共享单车了。据资料统计,市场中一度参与共享单车竞争狂潮的企业多达70多个,而随着悟空单车第一个多米诺骨牌的倒下,现在仅剩下OFO与摩拜单车维持着二分的天下了。这种具有原始共产主义色彩的经济不仅没能逃脱“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同时还衍生出低效的资源配置问题。这使我们不禁思考,难道这就是共享经济的本来面貌?

真正的共享经济所指何意?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库斯· 费尔森最早在他1978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共享经济”的概念,其中核心的观点是:将自己的闲置资源分享给有需求的人,在获得报酬的同时还产生额外的附加值。2010年雷切尔·波茨曼与鲁斯·罗杰斯提出的“我的就是你的:协同消费的崛起”则更为清晰地道出了共享观念中正在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即从对物的所有权的关注转向了对物的使用权的强调。此外,“共享经济”鼻祖罗宾·蔡斯提出了一个共享经济公式:共享经济=产能过剩+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平台能让为数众多的人开放的过剩资源快速转变为产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去建造实体产品,而是永远在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将其转型为新的功用设施,产生新的价值。

综上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共享”其强调的是闲置、沉淀资源的再利用,将冗余所有权转让出来使他人拥有临时性的使用权,从而为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创造价值,是谓 “共享经济”。在运行模式中,相关主体由供给方(闲置资源的个人所有者)、中介(第三方平台)、需求方(用户)三大主体构成;收益费用包括服务费(平台所得)、使用费(供给方所得)两大部分。因而共享经济平台公司應该并不直接拥有固定资产,而是通过搭乘互联网技术的顺风车通过打破时间、空间和信息限制,撮合交易来产生相关收益。这些平台型的互联网公司通过移动设备、评价系统、支付等技术手段将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双方收益的最大化。从这一点来看,共享单车显然就不属于这一行列了。第一,所有单车并不是闲置的,而是为了“再利用”被生产出来的;第二,单车的所有权仍为企业所有;第三,向用户按使用时间收费,收益仍为企业所得。可见共享单车平台完全打破了原本共享经济模式中主体角色的扮演规则以及收益费用的分配方式。显然,再为共享单车冠以“共享经济”之名就显得太名不副实了,虽然从用户方来看,的确是多人共享了一辆单车。但这种披着“共享”外衣实行租赁之事的经营模式实与“共享经济”的原意不符。

三、共享单车的资本主义属性

“租赁经济”的实质仅仅为我们揭开了共享单车的第一层面纱,其深层伪装下的资本主义属性才是文章真正着墨之处,因为它正是目前单车问题频发的罪魁祸首。

(一)共享单车是金融资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资本源源不断的积累来自于对劳动力创造的能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的增殖就隐藏于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并借助于流通过程的实现,这就是资本这架利润发动机自发运动的整个过程。那么在共享单车的运营中,资本又是如何增殖并积累起来的呢?

从共享单车的初始运作模式来看,存在着这样的一个三元结构:共享单车的供给者(自行车厂商)——共享平台的经营者(OFO、摩拜)——共享单车的需求者。供给者通过消化过剩产能获得了收益,而需求者也以较低成本获得了对单车的使用权,共享平台则赚取使用费。尤其是在成长的初期,企业要以“双重让利”的方式来迅速占领广阔的用户市场。它包括向过剩产能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让利。前者似乎以“无偿”的方式获得平台的推介,后者则以“低廉”的价格获得自己想要的产品。这样看来,共享平台的微薄利润似乎在以一种公益性质的操作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共享经济的理想状态。

如果仅以这样一种单纯的共赢观点来看,那么这类“共享经济”的资本几乎可以称为资本主义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尚了。在缺少利润追逐的情况下,风极一时的共享单车“资本战”也就更加不会上演了。然而根据第七届中国智慧城市博览会上发布的《共享单车行业就业研究报告》中指出的融资状况来看, 2017年上半年内,共享单车以22起融资成为分享经济领域内融资事件数最多的细分领域,融资额达到104.33亿元。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处于第一梯队的摩拜和OFO。目前双方各自进行了9轮融资,各自的融资规模均在80亿元上下。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摩拜目前已经进入了E轮融资,融资金额6亿美元;OFO也已进入E轮融资,总融资额为7亿美元。

纵观共享单车的融资历程,不难看出资本追逐的背后是一次比一次大的资本投注。共享单车的资本运作也随之昭然若揭,其显然具有金融资本的运作特点,是金融资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最初,平台以“共享”的观念换取资本的优先投注,即在经济界被称为“估值”的过程。而先一批的资本投入所获得的资本增值并不是源于剩余产能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而是资本在新一轮投注中预“估值”的增加。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典型的G-G的资本运作过程,具有金融资本的基本特质。于是,共享单车的实际展开过程并非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是一个产能剩余——平台分配——剩余产能的消费的过程,而是一个从资本的投注到新资本的接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货币的增殖得以实现。一旦这个融资环节出现断裂,一切“共享”便都转眼就化为泡沫了。

(二)“共享资本”的双重内在矛盾

对共享单车金融资本运动形式的考察使它的成长脱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互联网+共享”始终还是没能摆脱资本的逻辑。从根本上说,它只是新时代下资本主义为解决生产过剩危机开创的新型资本运作方式。于是,我们再看当下“占用公共资源”“产生严重浪费”“连续性倒闭”“押金退款困难”等问题时,就不难发现资本原罪的肮脏了。

首先,“共享资本”与生俱来资本自身内在发展的矛盾。依据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使现有资本最大限度的增殖手段要依托利润率的降低,使现有的资本贬值。“在危机时期,当大资本家要在市场上夺取地盘,排挤小资本家时,他实际上就是利用这个办法,即有意识地压低自己的利润率,以便把小资本家挤垮”。因此,垄断这个竞争的对立面毫无疑问成为了非生产性的共享资本进行货币增值的唯一条件。现下接二连三倒闭的单车企业便是这场资本游戏的炮灰证明。

其次,“共享”观念的资本化是第二内在矛盾。“共享”是一种带有原始共产主义底色的理想经济状态,其并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资本却是与生具有追求自身增值的“贪婪本性”,当共享观念被资本所驱动,那么,这一共享经济的理想状态注定将被迅速替代。于是,当盈利模式一旦启动,其运营方式就会与共享观念相背离,而如果无法启动相应的盈利模式,那么共享经济又难以维系。这正是共享背后资本运行所带来的必然悖论。正如在共享单车的经济模型中,共享平台对供给与需求双方所作的“双重让利”可看作是共享资本所投注的“成本”,成本的迫切回收必然推动向“盈利”模式的迅速转化,对“盈利”模式的探求最终导致资本的魔爪伸向了用户的押金,约欠5000万元押金的小鸣单车成为了第一个被告上公堂的先河。

(三)共享单车模式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共享单车模式代表着这样一类新经济:一方面能有效消化过剩产能,另一方面还成为过剩资本的新出口。而这都只不过是为缓解生产过剩危机的新资本出路。生产过剩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核心观点。当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激化带来了社会消费能力滞后于生产能力的情况时,生产过剩必然会强制地通过危机显示出来。当前,国内经济就普遍存在着“产能过剩”,共享单车的出现带来了自行车产能的再激活。据《共享单车行业就业研究报告》中显示,截止2017年7月,国内共享单车累计投放量约1600万辆,带动10万人就业。其中,2017年上半年带动新增就业约7万人,约占1月-6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的1%。在这一点上,我们对共享单车的贡献效应不置可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对过剩产能的消耗既包括对剩余劳动力的再整合也涵盖对剩余资源的再利用,然而这两者又恰恰都是资本增值逻辑下生产过剩的产物。也就是说,当前所谓的“共享经济”,只是在新的资本运作中找到了能够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与过剩资源的新方式,从而达到在某种程度上将刺激生产过剩危机的要素重新转化为促进资本发展的肯定性要素。不言而喻,这种缓解生产过剩危机的新资本出路并没有改变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因而你也更不要期望任何一种被资本推动前行的运行模式可以脱离资本自身的发展轨道,所谓的对沉淀资源的再利用不过是资本扩张下的美好托词罢了。

比如,它另一面对过剩资本的吸收就恰恰是新一轮生产过剩危机的开始。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共享单车领域的资本聚赌不仅没有带来资源的节约与环保,反而因为无序的生产与投放造成了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拥堵——占用公共资源,与资源的严重浪费——“自行车坟场”。是什么能一面高举绿色环保的旗帜,一面又不顾社会效益盲目生产?毫无疑问,是资本,是以追逐利润为终极诉求的资本。

四、共享单车的未来与出路

回归现实,对共享单车的资本主义批判并不是将其一味地打入死牢,正如马克思在预测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该制度下的生产力潜能一样,对共享单车资本逻辑的梳理并不是要求人们用有色的眼光来抵触这类企业的生长,而是赋予人们一个能动认识的标尺来更好地审视企业的发展,达成对当前共享经济资本本质的共识。如此一来,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共享”这类新经济模式对供给侧改革的助力作用,防范资本对社会的负外部性产生以及避免资本耗尽带来“共享泡沫”的恶果,就成为了当前企业、政府与社会公民三者合力的共同目标。

(一)企业把好方向盘

猜你喜欢
共享单车共享经济资本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共享单车”是一门好生意吗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沙发客的共享经济特征及启示
真实资本与虚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