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阳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能巧设问題情境,就能把冰冷抽象无味的数字符号,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味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如果老师能够重视学生的“疑”,就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为学生找到解题难题的金钥匙,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找到成就之感,快乐之感,并且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问”和“疑”中,开动脑筋,激活思维,对数学的“难点、重点”的观察、分析、解决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感知数学之魅力,享受数学之美,使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孩子展示的乐园。
关键词:小学数学;巧问;重疑;见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1-0168-01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所以有“疑问”就要“解惑”;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疑就有问,但数学老师设置问题“疑”要体现问题的重点性,预见性、层次性、创新性、实效性;设置“问”时,要有悬念性、技巧性、情境性、趣味性、启迪性。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巧设“问”,重视“疑”,才能开展别开生面的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快乐的参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启迪思维,拓展视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引领孩子们在数学的迷宫中展现自己的解题的智能技巧,引领孩子们在数学的王国中遨游,汲取丰富的营养。那么如何巧设“问”,重视“疑”呢?笔者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1.设置“问”的技巧性体现方式具有情境化
小学生对老生常谈的“一问一答的”机械、单调问的方式,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小学生不再产生对“问”的新鲜感,也不能产生有“打破砂锅问到底”那种迫切的求知欲,当然也不能激起小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相反会严重挫伤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把问题进行情景化,往往使学生眼前一亮,开启学生的心扉,点燃孩子学习激情,产生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小学低年级数学时,一般我都会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问题进行情景化,通过趣味性动画故事展现出来,在乐和玩中巧妙设置“问”,让“宝宝”们在情境中轻松找到答案,例如,1+2+3=?,传统的方法让学生扳手指,或者运用算盘珠算出结果,由于教学手段缺乏新颖性,学生毫无乐趣可言,效果也不好;而我设置课件通过多媒体情景化展现:有三只可爱小白兔,蹦蹦跳跳溜进了菜园,它们看到绿油油的小青菜,迫不及待地偷吃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小白兔吃完1棵,一个小白兔吃完2棵,一个吃了3棵,正当孩子嘻嘻哈哈融乐于情境时,老师给孩子提一个问题:“孩子们,这三只可爱的小白兔一共吃几颗小青菜?”经过短暂嚷嚷闹闹后,孩子们在嬉笑中争先恐后举起手来,这样巧妙性设问就体现问的艺术性,实践证明: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设置提问技巧性还体现在悬念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要想小学生对提问的数学问题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精神状态,可以巧妙把问题设置带有“悬念性”,使学生对答案有“若隐若现”的悬念之感,但又“飘忽不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迫切想解开悬念之谜,此时会带着出现奇迹的心态参与教学,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达到“提问”的预期效果。当逐渐分层释疑产生讨论、争论时,当悬念之谜揭开时,会极大的促动学生的神经,使学生眼前一亮,如释重负获得巨大的惊喜,此时的解题技能技巧会使学生终身难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在给小学高年级讲“物体体积”新课导入时,我巧妙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设疑提问:“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有谁能科学讲出这个道理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莫衷一是,此时我说你们回答都不对时,教室里一下子变得沉寂下来,学生个个面面相觑,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我抓住学生迫切的心里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神奇的道理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想…”“那好,情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这堂新课,之后你们就知道秘密了!”此时,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瞬间点燃,大家聚精会神的开始听老师上课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要巧妙用悬念设疑,小学生就会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设疑提问的还要强调预见性
数学设疑,要注意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更要注意易错处,遇见学生在此会发生错误,因此在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同学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同学的思维发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抵触和悬念,进而引导同学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我在讲分数乘除运算时,我有意“示错”,看学生是否找到错误,大胆质疑,例如,37×73÷511×115=1,我在黑板上前两个和后两个互为倒数进行约分,结果正好1÷1=1,然后我有意提问班级中等生、学困生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做的是否正确?”他们回答都说正确(其实我已经预见到他们会出错),于是我又提问一些优等生,有的回答说“正确”,有的回答说“错误”,我要求说错误的学生说明原因,他们指出我违反了分数乘除法则,指出做题时首先要把“÷”变成“×”,此时全班犯错的学生才恍然大悟,找到原因后每个学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总之,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要“激疑”、巧“问”、示“错”、设“障”、求“变”、留“味”。
参考文献:
[1] 赵振民.浅谈如何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整个校外教育,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