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往往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中被动地掌握知识,在教师预设的课堂提问中被动地思考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不到很好的激发,不能积极主动地去构建知识体系,更不会合理、自主地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倍功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不断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纵观当今社会中一些成功的教育改革案例,无不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核心的。本文就从转变课堂提问方式的角度入手,谈谈如何从细节处进行有效的课堂改革,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弱会对学习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手段多种多样,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
在传统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往往十分单一,大多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在这种师生互动中,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被动地学习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同时,学生的学情是各异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有时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层次,从而使部分学生无法体验到解答问题的成就感,也无法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就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转换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让学生去主动提问,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标准,给学生指出提问的方向;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结合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并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尽可能地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活跃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时效性的目的。
同时,学生提问的方式,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方式,从而提高学习动机。研究表明,竞争能够唤起学生的高昂斗志和兴奋水平,促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争取优异成绩。而且在相互的提问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学习局限性和尚未显示出来的学习潜力,从而增强学习乐趣,激发学习动机。
岳麓版教材必修一第22课《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是相对枯燥单调的一课,以前无论教师如何精巧地去设计课堂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高。但在改变课堂提问方式后,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提出有质量、有难度的问题,他们根据老师给出的学习目标,课前认真阅读课本、挖掘重难点知识,并查阅了大量与文革、依法治国等有关的资料来丰富课堂提问,提升人文素养;课堂上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学习,显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也取得了教学的学习成效。
二、学生提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学生要想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提问活动中,就必须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知识的重难点,并提出深刻而有效的问题。因此,提问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初读课本时提的问题往往是知识点最直接的反映,即更多问的是“是什么”,比如:“民族资本主义什么时候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的表现是什么?”“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但随着学生学习得深入,他们对课本知识的解读更加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全面,他们提出的问题开始趋向于问“为什么”,比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具有两面性?”……随着他们对知识研读的进一步加深,他们开始将提问方式间接化,以提高思维的难度,如针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一问题,学生就作出了以下的变式问题:“为什么中国没能像西歐国家一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为何在近代落后于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而是仔细钻研课本,结合学习目标发现好的设问点,并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设计相应的答案;同时为了应对其他同学的提问,他们还需要更加全面、细致地去掌握每一个细节的知识点。因此,通过这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提高,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知识体系的建构更加清晰,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更为全面,对历史规律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时效性,并充分拓展了自身的思维空间。
三、学生提问,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用一些材料题来帮助学生落实相关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升解题能力。但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有劲没处使”,不是他们没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是他们无法很好地解读题目,不能将所学知识与材料联系起来,不知道题目到底想要他们答什么。没有明确的答题目标,学生也就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胡打乱撞了。这种现象所反映出的深层次原因是学生审题、解题能力的缺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落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解题能力的提高,除了传统的以题代练的方式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教师所给出的历史材料去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命题,并进一步学会审题和解题。如在讲岳麓版教材必修三第18课《音乐与美术》时,我就给了学生这样一段材料,让他们来提出问题,编出新的材料题:
贝多芬自称是“强硬的民主主义者”。1797年,拿破仑率领大军直逼维也纳,他对拿破仑仰慕不已,把他当成建立伟大共和国的英雄,并为拿破仑谱写了一首交响曲,题词为“献给拿破仑”。可当他得知拿破仑称帝时,勃然大怒,称拿破仑为暴君,他抓住乐谱的封面撕个粉碎。当这首交响乐出版时,他把标题改为“英雄交响乐——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学生在研读了材料,并经过小组间的讨论后,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贝多芬属于哪个音乐流派,并列举出他的代表作。
这个问题的设计,学生想要考查的是关于贝多芬的最基础的史实知识。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贝多芬的作品的时代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请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背景特征。
接下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加工,使设问方式更加严谨和隐蔽,以增强设问的迷惑性,提高设问的难度系数。于是,学生在经过更多的思考后,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来考查问题2的知识点:
贝多芬为什么要将交响曲“献给拿破仑”改名为“英雄交响乐——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材料的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了,更加懂得如何将材料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去命题,从而使审题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在命题的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得到了改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且学会了从命题者的角度去解读历史材料、联系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堂提问方式的转变,只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之一。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大胆尝试,才能寻找出更多有利于提出课堂实效性的方法。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改革的浪潮中,不仅要变革自己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成为一名与时俱进地、探索型、实践性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吴青平.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提问研究[D].广州大学,2015.
[2]董颖超.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及其策略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誗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