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歆慧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 大连 116100)
在临床研究中,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常见的基础实验室检查之一[1],目前仍然是筛检疾病的首要项目。它通过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相关参数的检测分析,发现血液中细胞形态以及数量的变化,对患者体内早期病症及时发现,包括血液疾病、造血功能异常、贫血等疾病[2],也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加强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已经成为临床检验科室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1.1 患者的准备:患者的生理状态及药物使用对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①年龄和性别: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数量高于成年女性;婴儿期白细胞计数维持在10×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在6~9 d时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至2~3岁后又逐渐降低,而中性粒细胞逐渐增高,至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以后逐渐增高至成人水平。②缺氧:新生儿、高原居民、登山运动员、剧烈运动、体力劳动等红细胞增高。③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和激动可使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等增高。④吸烟和饮酒:长期吸烟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增高;长期饮酒,红细胞减低约5%。⑤月经、妊娠和分娩:月经期因失血,血红蛋白减少;妊娠中晚期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被稀释而降低;分娩后因产伤、产痛等刺激,白细胞增加。⑥日内差异:如红细胞同一天上午7时数量最高。白细胞安静及放松时较少,进食后较多;早晨较少,下午较多;一天之内变化可相差1倍。⑦药物:如抗生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能影响并可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数量较少[3]。⑧其他:外科手术、输液、输血等也可引起血细胞计数的改变。故在采血前医师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生理及病理状态,以便确定最佳的采血时间,尽量避免以上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2 标本的采集:血常规标本最常用的是静脉血和末梢毛细血管血。静脉血是最可靠的标本。而末梢毛细血管血与静脉血相比影响因素多、采血量少,故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①静脉血采集的注意事项:a.采血时间:尽可能在其他检查和治疗之前采集标本。b.采血体位:从仰卧位到直立位时,由于血液浓缩,血细胞会相对增高。故住院患者可采用卧位,门诊患者可采用坐位,并保持平静心情。c.压脉带的使用:尽量缩短压脉带的压迫时间(一般应<1 min),在见到血液进入采血容器后应立即解开压脉带。②末梢血采集的注意事项:
a.局部有水肿、炎症、发绀或冻疮等病变的均不能作为穿刺部位。严重烧伤患者可选取皮肤完整处。b.切忌用力挤压,以免过多组织液混入血液中。c.采血要迅速,防止流出的血液发生凝固。
2.3 标本的储存和运送:采血完成后应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时间。标本采集后应于室温保存,不宜存放在2~6 ℃环境中,低温可使血液成分和细胞形态发生变化。防止血细胞的代谢活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以及运送过程中的剧烈震荡等因素对标本质量的影响。
2.4 抗凝剂的选择:用于血常规检验的标本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EDTA盐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适用于血常规检验。同时还应注意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采血后应立即颠倒混匀8次。
2.5 操作人员上岗培训:检验人员应熟练掌握检验仪器的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直方图分析、异常报警含义、引起实验误差因素及仪器维护与保养。
2.6 仪器的安装和校正:仪器应安装在能满足其对空间、温度、湿度、电源、抗电磁、抗热源、光线、通风等特定条件要求的位置。新安装或每次维修仪器后,必须对仪器的性能进行测试、评价,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2.1 标本要求:①标本量足:紫色真空采血管要采集2 mL。②充分混匀:采血后要立即颠倒混匀8次,使抗凝剂与血液标本充分混匀;仪器检测前还应再次混匀,以保证血细胞分布均匀。③无凝块。④无溶血:发生溶血的主要原因有容器不清洁、血液接触水分、标本中有大量气泡、强力震荡、注射器带针头强压注血等。⑤唯一标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应用条形码系统,保证标本与患者的对应性。
2.2 试剂的配套使用: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最好使用该仪器的原装配套试剂。注意试剂的保存时间、保存温度等要求。
2.3 做好每日质控:每日开机后先做室内质控,看仪器各项参数的测定值是否在控,如有失控应立即查找失控原因并予以处理,待质控结果符合要求后再开始患者标本的检测,并填写失控报告。质控品在使用前要充分混匀,以保证有形成分分布均匀。
2.4 仪器清洁:检测中,应随时清洁被血液标本污染的部位。检测结束后,必须按仪器的清洁要求进行保洁,以确保仪器通畅、洁净。
3.1 正确判断是否需要人工显微镜复查:2005年国际实验室血液学学会提出的显微镜复查的41条建议性标准及卫生部颁发的《血细胞复检标准》相关内容可以用其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3.2 注意分析有密切关联参数之间的关系,对异常结果做出正确判断:如RBC、HCT与Hb之间的“3规则”,RDW与红细胞形态一致性的关系,白细胞总数与白细胞分类计数之间的关系。
3.3 注意某些病理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如高脂血症使血红蛋白假性增高、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计数过低、巨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影响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有核红细胞出现影响白细胞计数等。
3.4 注意同一患者近期的血常规结果的变化:对于同一患者近期有异常变化的血常规结果要予以重视,及时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3.5 记录和报告难以解释的检验结果,有助于累积经验,提高检验水平。
3.6 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联系,定期征求临床人员对本科室检验结果的评价:在检验中出现的异常和阳性结果,要及时、主动地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多多听取临床医师的意见,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隐患,不断改进实验室的工作,以提高检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血常规检验全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是一项由患者、医师、护士、标本运送人员和检验人员共同参与的工作,只有各方都认真完成本职工作,才能使发出的报告单更加及时、准确、可靠。目前我院已经采用LIS系统,条形码管理实现了从临床医师开具检验申请单到样本进入检测程序之间所有环节的无纸化,极大的提高了标本的准确性、工作效率与管理质量,为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小东,崔会欣,焦冠勇,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111.
[2] 周丽华.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431.
[3] 陈建芳.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6,2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