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诊断为甲状腺癌(ICD-10:C73,M8050/3或C73,M8330/3)。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近全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ICD-9-CM-3:06.2-06.4)。
甲状腺癌从病理上可以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前两者亦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方案相似,适用本路径。而后两者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治疗方案与分化型甲状腺癌不同,不纳入本路径。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①症状:颈部肿物,可伴有声音嘶哑或呼吸、吞咽困难等;部分患者可体检发现。②体征:甲状腺结节,伴或不伴颈部淋巴结肿大;亦可无明显体征。③辅助检查:甲状腺超声、增强CT、磁共振(MRI),放射性核素扫描、SPECT、PE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甲状腺占位病变。④病理组织学活检明确诊断(针吸细胞学诊断或术中冰冻活检意义重大,常规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最终确诊)。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头颈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专家共识》(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年)。参考美国甲状腺协会(ATA)、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甲状腺协会(ETA)等甲状腺癌诊疗指南。其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辅助内分泌治疗、核素治疗和放射治疗等。手术治疗方案应考虑肿瘤侵犯范围、病理类型、危险分层,结合患者诉求采取不同手术方式。
①单侧甲状腺癌:行甲状腺次全切除(病灶侧甲状腺全切+峡部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或患侧甲状腺全切+峡部切除。②双侧甲状腺癌:全甲状腺切除+中央组淋巴结切除。③颈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术中探查甲状腺原发灶及Ⅵ区淋巴结情况、患者危险分层决定。如证实Ⅱ~Ⅴ区转移,则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14 d。
①第一诊断符合甲状腺癌疾病编码(ICD-10:C73)。②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甲状腺功能检查、抗甲状腺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血清降钙素等;胸部X线、心电图;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B超;喉镜了解声带运动情况;增强CT或磁共振(MRI);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检查项目:气管侧位片、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PET、核素扫描等。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通常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考虑预防性使用时,可使用青霉素、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等;时间为术前半小时,手术超过3 h可加用1次抗生素。总预防性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延长至48 h。
入院7 d内。①麻醉方式:全身麻醉。②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③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及扩容补液药物。④输血:视术前及术中情况而定。⑤标本常规送冰冻病理学检查。如术前已有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结果,可术后行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
①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一般不超过48 h。术后应监测血常规,根据情况及时调整。②根据病情,尽早拔除尿管和引流管。③实验室检查:及时复查血生化、钙、磷,必要时查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④伤口换药。
①切口无感染、引流管已拔除。②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低钙抽搐。③饮食恢复,一般情况良好。④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①术前分期不准确者,术中可以根据情况改变术式。②根据临床分期和术中情况决定术后是否需131I治疗。③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采取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延长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