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勇,刘 骞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患者,女,26岁,2016年3月28日就诊。该患者于2015年11月18日在某医院行颈部脓肿切除术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肌酐258.70 μmol/L,尿素氮17.44 mmol/L。双肾超声示:双肾弥漫性病变,双肾Ⅱ度积水,双侧输尿管扩张,膀胱残余尿557 mL。经颅脑、胸椎MRI及膀胱镜检查,排除梗阻性尿潴留,诊断为运动瘫痪膀胱性尿潴留。医院建议造瘘引流治疗。患者为年轻女性,未婚未育,拒绝治疗,为寻求中医治疗特来我院就诊。就诊时尿动力学示:残余尿量:541 mL,逼尿肌收缩力减弱。神经系统查体:双侧跟腱反射减弱,余无异常;中医查体。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腰膝酸软,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尺脉尤甚。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西医诊断为运动瘫痪膀胱性尿潴留;中医诊断为癃闭。针灸治疗采用电针的方法,取穴:肾俞、会阳、八髎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选取0.30 mm×40 mm毫针,刺入双侧肾俞、会阳、上髎、中髎、次髎、下髎穴约30 mm。得气后将英迪KWD-808-Ⅱ型脉冲针灸治疗,第1组导线正极连接左侧上髎,负极连接右侧上髎,第2组导线正极连接右侧次髎,负极连接左侧次髎,第3组导线正极连接左侧中髎,负极连接右侧中髎,如此交替连接,采用疏波,以腰骶部肌肉跳动并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1次,每次30 min。治疗1 d后患者自觉小腹胀痛减轻,叩诊圆形浊音区较前范围略小。治疗3 d后患者小腹胀痛消失,叩诊圆形浊音区较前范围明显缩小,患者小腹有空虚感,每次小便时间约5 min,尿流可成线,但时断时续。治疗7 d后,患者小便无不畅感,复查双肾彩超:残余尿量46 mL;肾功能:尿素氮12.37 mmol/L,肌酐201.5 μmol/L。继续针灸治疗7 d,巩固疗效,嘱患者平日慎起居,调情志,避风寒,避免再次发病。随访6个月,肾功能仍有异常,尿潴留未复发。
按语:运动瘫痪膀胱是源于膀胱副交感运动神经的
破坏性疾病,常见病因为手术或外伤,早期表现可有疼痛性尿潴留、排尿启动困难等[1]。追问病史,本案患者为早产儿,平素排尿不畅,未予注意。笔者怀疑本案患者脑桥背内侧区(M区)发育异常,该区能直接兴奋逼尿肌神经元,并通过兴奋骶髓中间部位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尿道括约肌神经元。该区又称脑桥排尿中枢,与脑桥背盖腹外侧区的储尿中枢通过中脑导水管旁灰质区共同接收由次级神经元(S2~S4)传入膀胱的膨胀兴奋冲动,通过脑桥排尿中枢将兴奋传出冲动经脊髓前外侧束下传,达S2~S4副交感神经元,由骶前神经、盆神经达膀胱,使逼尿肌收缩,完成脊髓-延髓-脊髓排尿反射通路。若脑桥排尿中枢发育异常,储尿中枢仍可接受下级神经元兴奋传导。患者可产生尿意,但排尿中枢无法将兴奋冲动完全传回下级神经元,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部分减弱,造成逼尿肌肌力下降,形成尿潴留[2]。针灸治疗时选用八髎穴,直接刺激S2~S4神经根,通过微量电流提高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逼尿肌收缩力。同时选用肾俞、会阳穴,两穴分别临近第1腰神经交感神经干和阴部神经干,针刺两穴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坐骨神经、阴部神经和盆神经等传入支的兴奋性,可促使逼尿肌与膀胱内括约肌做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运动,通利小便[3]。本案患者中医病机为肾精不足,膀胱气化无力,开合失司,故见小便不利,甚则闭而不通。治以益肾利水法。取穴以膀胱经背部腧穴为主,肾俞、会阳穴固本培元,补肾益气,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调其经气可填髓益脑,肾脑同健,通阳化气。《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八髎穴为上、次、中、下髎左右8穴的总称,为膀胱经腧穴,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其体表位置临近胞宫,胞宫为冲、任、督三经之源,刺激八髎穴,能疏通经气,活血化瘀,通利三焦,从而达到行气血、调阴阳、利关窍恢复的作用[4]。
[1]金锡御.临床尿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2-267.
[2]刘路然.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电针治疗、尿流动力学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高维滨.神经病中医现代疗法[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26.
[4]李岩,王洁.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2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