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松柏(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
当前,城郊农业面临空间继续缩减、基础设施薄弱、消费需求升级、农民增收乏力、安全环保压力增大等老问题与新挑战。为此,笔者在对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进行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郊农业监管和改革的建议。
首先,农业生产与环境关系密切,超施滥用化肥、农药、激素、鱼药、兽药、药物添加剂,都会导致土地板结、土壤酸化和耕层变浅、耕性变劣,农(兽)药残留超标、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隐患。随着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和传统散养户退出,农牧结合不紧、种养循环不畅,区域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加之农村劳力少,畜禽粪污腐熟占用场地大、时间长,田间施用有机肥成本高,很少有人愿意去挑粪种田,这就隔绝了秸秆过腹还田、畜禽粪尿还田通道,导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低,造成秸秆露天焚烧、养殖场乱排粪尿,污染空气、土壤、地下水,特别是受国家环保政策调控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小型养殖场户因环境治理成本上升而被迫退出。
同时,农业是一个开放系统,涉及环节复杂、主体众多,安全监管面宽量大,农产品追溯难、去向查证难、违法成本低,农业执法力量弱、监管手段软,很难严格控制并及早发现违规施药、违规施肥、违规添加有害化学品的情况;随着养殖规模加大和畜禽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频繁,小反刍兽疫、牛羊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形势严峻。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愉悦转变,对农产品要求更加生态、更加优质、更加多样,对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及文化传承等功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过去拼资源拼环境的传统农业老路难以为继,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1.强化生态环境安全、源头严防。建立科学规范、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大政企合作PPP模式支持力度,采取“政府补一点、种植方出一点、养殖方付一点”的方式,搭建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畜禽粪污、病死畜禽、废旧农膜、农作物秸秆等专业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社会化服务平台,重点支持企业发展有机复合肥生产项目,建设中小型沼气工程和在田间地头建设与种植业对接的厌氧发酵罐、沼液储蓄池、配套管网、堆肥场、粪污集中处理场,在提高农牧结合可操作性、便利性的同时,将有机肥机械设备和吸粪、转运车辆纳入农机补贴目录,对生产使用有机肥、深(喷)施沼渣沼液和秸秆腐熟还田、生物菌腐熟有机肥还田的企业及个人给予奖励补贴,变废为宝,在农业生产中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
2.推行农业清洁生产、过程严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进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控污修复、耕地轮作休耕,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建立健全科学选药、用药制度,指导农民对症选药、推进科学用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用处方药、兽药休药期规定,防止出现农(兽、鱼)药乱用、滥用和超剂量、超范围等违规使用行为;支持植保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高效药械替代活动,推进光诱、色诱、性诱防虫和鸭(鱼)田防草、林下养鹅、蜜蜂授粉等绿色防控融合,示范推广植保无人机、抗病虫良种、新型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轮作换茬、测土配方施肥及用养殖粪污加工成的沼液发展水肥一体化,带动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和饲料、兽药质量安全规范管理,全域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净化产地环境、打造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3.依法监管社会共治、风险严控。
(1)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和企业主体三级责任,执行农资经营店索证索票及经营台账制度,施行畜禽产地、屠宰、引种申报检疫及病死畜禽“四不一处理”制度;建立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可追溯监管平台,优先将“三品一标”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完善主体备案、信息披露、检测预警、标识管理、安全评级等功能,实现优势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全环节的质量安全可追溯。
(2)加强经营许可管理、实行定点经营,开展农资打假暨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三鱼两药”和屠宰环节专项治理,加大例行监测和市场监督检查力度,扩大抽检基地、品种范围,特别是加大隐形添加成分的检测力度,向消费者全程公开检测手段和检测过程与结果,加强监测评价、接受第三方监督。
(3)强化农业监管综合执法,加大行刑衔接力度,严厉打击经营环节拆包、分装等再加工行为,依法惩处非法添加隐形成分特别是非法添加禁用药物等违法行为(其中种植业重点治理高毒禁限用农药违规使用、禁用农药隐性添加等问题,畜牧业依法打击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严厉查处滥用乱用抗生素及销售、贩卖、屠宰病死畜禽等行为,渔业重点治理违法使用和经营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药物问题)。
1.深化农村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用好盘活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的具体程序、标准、办法和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成员的具体方式、途径,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相应治理结构,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管制度,释放撂荒土地、荒山、荒坡、村集体道路等村集体闲置资源,整合农村老宅老院、农房等农户闲置资产,以土地经营、产业融合、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激活资源要素、唤醒沉睡资产,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落实农民财产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计划地逐步消除“空壳村”。
建立流转信息、监管运行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转包、出租、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灵活多样方式,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推广东岳玉钟村土地互换并地试点经验,支持农户在村组内,按照机械化标准自愿互换并地、连片耕种,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产业有效集中管理,解决土地撂荒问题。
2.强化支持保障。依托优势产业、主导产品,落实《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推进涉农项目资金形成资产的股权量化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高效使用的整合激励奖补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专项基金、担保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支持带动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率先实施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品牌化营销等领域。
在巩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采取畜禽活物抵押、保单订单抵押等方式,加快适合农村的金融机构融资、贷款产品创新步伐,增加“弱抵押”“弱保证”的授信方法与渠道,提高农业贷款授信额度。
激发、唤起社会资本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情,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步伐,成片推进“生态良好、抗灾力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完善产业园区、农机化生产道路;持续改善农业装备条件,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等环节,建设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推广运用丘陵山区小型配套、多用途、全产业链的农业机械装备,提升农机作业能力、农田排灌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生产劳动机械化、现代标准化经营,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满身泥”的传统耕作方式,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3.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名录,定期清理“空壳”主体,健全家庭农场服务管理制度,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引导农民合作社依照章程加强民主管理、监督,培育和引进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组建农事服务超市,加快发展农机、农技、植保和动保、饲料兽药产品直供等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和生产主体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走势、动植物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等信息服务和农资集中采购、绿色标准化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单项或套餐服务,以规模化服务带动规模化生产,解除大批进城务工农户后顾之忧,将普通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采取利润返还、购买保险、贷款担保、风险补助、应急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农户用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产品等入社(股)或寄(托)养扶持、吸纳就业等方式,把散弱小的农户与资源对接起来,完善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订单农业、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联农带农机制,将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解决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促进农户稳定增收、经营主体增效、产业增值。
采取产销结合、资源共享、品牌共用等方式,支持农民合作社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成立产销协会或生产联盟,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多元互动、功能互补、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农业产业化集群,催生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破解过去单家独户零散、碎片式兼业经营困局,解决生产同质化、谁来种地(养猪)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