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颖
(丹东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胸腔闭式引流是一种常见的胸外科技术,是自发性气胸、气胸、外伤性血胸、脓胸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后患者往往会出现持续疼痛、焦虑等不适[1]。为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本研究对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施以全程护理干预,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156例胸腔闭式引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8例)和观察组(n=78例),对照组男64例,女14例;年龄20~60岁,平均(31.68±3.52)岁;疾病类型:脓胸4例,外伤性血胸16例,外伤性气胸10例,自发性气胸48例。观察组男63例,女15例;年龄20~60岁,平均(31.75±3.49)岁;疾病类型:脓胸5例,外伤性血胸15例,外伤性气胸11例,自发性气胸4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无差异,均有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施以全程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保持舒适的病房环境。注意对病房定时换气通风,温度控制在20~25 ℃,湿度控制在50%~60%。②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术前告知患者行引流管留置的重要性,同时向患者讲解引流管留置可能导致的不适反应。指导患者家属做好鼓励和解释工作。对患者的正确应对行为予以表扬与肯定,使用诱导、暗示等方法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③胸腔穿刺护理。在患者进行穿刺操作时,予以触摸性治疗,如握紧患者的手。穿刺时允许患者家属陪伴,以减低患者对穿刺操作的恐惧。④体位护理。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体位,同时在患者的头颈下垫一个软枕,帮助患者缓解肌肉的疲劳、紧张。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协助患者进行伸腿、翻身等适当床上活动。注意按摩患者的双下肢及背部,缓解体位长时间受限导致的疲劳。⑤疼痛护理。术后24~48h是术后疼痛的高发时间,因此在患者手术前应向患者说明穿刺点可能导致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在患者胸腔体内留置引流管,患者往往会出现异物感,在患者如厕、进食、咳嗽时其疼痛感会加剧。因此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咳嗽。同时指导患者采用听音乐、深呼吸等方法转移注意力。⑥引流管护理。观察留置管引流液的量及颜色,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注意及时对浸湿敷料进行更换。
1.3 观察指标:采用SAS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状态,采用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SAS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状态越严重;VAS最高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均在统计软件SPSS20.0进完成,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表示,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护理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评分分别为(68.82±3.36)分、(68.69±3.40)分,VAS评分分别为(6.16±1.14)分、(6.24±1.16)分,经t检验,护理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评分、VAS评分比较,统计结果无差异,均有P>0.05。护理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评分分别为(58.61±3.21)分、(50.02±2.95)分,VAS评分分别为(4.25±1.03)分、(2.13±1.00)分,经t检验,护理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下降得更明显,均有P<0.05。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的常见治疗方法,注意用于气胸、积液、胸腔积水等疾病的治疗。胸腔闭式引流术主要是在患者的肋骨处放置一个引流管,给患者造成极大的不便。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后,极易出现焦虑、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2]。本研究中,对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保持舒适的病房环境、心理护理、胸腔穿刺护理、体位护理、疼痛护理、引流管护理等。通过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减小了患者的焦虑情绪;通过体位护理,减少了体位造成的疼痛感,同时加以疼痛护理,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3]。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评分、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下降得更明显,结果表明,在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中施以全程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减轻患者的疼痛,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冯竞.胸腔闭式引流临床改良的护理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43-145.
[2] 赖静.舒适护理干预对胸腔闭式引流病人焦虑及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15-17.
[3] 魏斌.心理干预在减轻特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焦虑及疼痛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