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丹东市第一医院血透室,辽宁 丹东 118000)
血液透析治疗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营养不良是行透析治疗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导致血透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主要采用静脉营养方式改善血透患者的营养状况,但静脉营养所需费用较昂贵[1],不利于临床的推广使用,本研究中对行血透治疗的患者实施饮食指导干预,取得不错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6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0~50岁,平均(34.42±3.35)岁;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多囊肾3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高血压肾病8例;糖尿病肾病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4例。纳入标准:肾小球滤过率<10 mL/min,血肌酐>707 μmol/L,MIS评分>0。排除标准:有消化性溃疡、结核、慢性肝炎病史者;近2周有急性感染者;脓毒症、烧伤、肿瘤患者;资料不全患者。
1.2 透析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贝朗公司生产的MHD机,透析面积至少为1.2 m2,透析液的流量设定为500 mL/min,血流量设定为220 mL/min,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每次透析4 h,每周透析3次。
1.3 护理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饮食指导干预,饮食指导 计划由2名以上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营养师共同制定。采用5 d膳食记录法,评价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的摄入量。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参考标准为1.2~1.4 g/kg,指导患者多进食优质蛋白。糖类的摄入量参考标准为5~6 g/kg,媒体脂肪的摄入参考标准为1.3~1.7 g/kg。在制定饮食计划时,应注意考虑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经济条件,并告知患者营养状况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使患者能配合饮食干预。每周检查1次患者的饮食状况,若患者的饮食摄入不符合要求,应分析其原因,并及时予以纠正,若患者连续2周均不能按照饮食计划进食,则予以剔除。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3.1 控制水钠的摄入量:监测患者每日尿量、水肿及血压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决定进水量,禁止进食腌制食品,少吃酸辣及煎炸等食物,避免进水过多引起体质量增加。
1.3.2 优质蛋白质饮食:指导患者进食时应以优质蛋白为主,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补充适量的维生素、脂肪、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告知患者应多进食一些奶类、禽类,少食豆制品等植物性蛋白。
1.3.3 减少高磷、高钾食物的摄入:建议患者少食高磷、高钾食物,如柑橘、香蕉、菠菜、草莓、动物肝脏、蛋黄等,预防高磷、高钾血症,以减少肾脏的负担。
1.3.4 防治贫血:若患者合并糖尿病,应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标准饮食,不食或少食含糖高的食物。每日均应监测患者的血糖。定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叶酸、钙剂等。同时为促进铁的吸收,应禁饮咖啡、浓茶等,如有必要可口服补铁药。
1.4 观察指标:比较第1次透析及透析半年后患者的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及改良主观营养评分(MQSGA)。
1.5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处理及数据统计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百分数、(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进行χ2检验、t检验,P<0.05表示结果又统计学差异。
第1次透析时,患者的MIS、MQSGA分别为(8.14±2.16)分、(14.26±3.25)分;透析半年后患者的MIS、MQSGA分别为(6.22±1.25)分、(11.61±2.94)分;经配对t检验,透析半年后患者的MIS、MQSGA均明显降低,P<0.05。
据统计,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20%~50%,营养不良已经成为血透患者高病死率的一个重要原因[2]。导致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有热量及蛋白质摄入不足、透析膜生物膜不相容、急慢性感染等,而热量及蛋白质摄入不足时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导致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有:①患者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②过度重视血肌酐水平,担心血糖、血脂升高,过度限制脂肪及糖的摄入;③膳食结构不合理,植物蛋白及动物蛋白摄入比例不合格[3]。因此本研究中,邀请专业营养师对患者实施全程指导,通过饮食指导干预后,透析半年后患者的MIS、MQSGA均明显低于第1次透析,结果表明,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实施饮食指导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1] 江云琴,王文龙,黄海刚.饮食指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22):56-59.
[2] 郭翠玲,张春燕,夏国珍.饮食指导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3):2188-2190.
[3] 王素艳.饮食指导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6,8(7):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