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自兰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畜牧工作站,甘肃,民勤,733399)
随着国内外畜禽疫病形式的变化,防治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合理制定免疫程序成为目前肉牛养殖的关键点。但在免疫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给畜主和动物防疫工作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1],影响着肉牛的健康生长。为了提高成活率和尽量减少饲养者的经济损失,顺利推进免疫工作,本文就肉牛免疫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治疗进行分析,提出了正确及时处置肉牛免疫不良反应的措施[1]。
免疫接种后,在免疫反应时间内,要观察免疫动物的饮食、精神状况等,并抽查检测体温,对有异常表现的通过临床症状和发生的时间基本可以确诊,对个别严重的要进行对症治疗[2]。
1.1.1 正常反应 疫苗注射后出现的暂时的精神沉郁或食欲减退等症状,可不作任何处理,3~5 d后自行消退[1]。
1.1.2 较严重反应 主要表现为反应程度较严重或反应动物超过正常反应的比例[3]。常见的反应有震颤、流涎、流产、瘙痒、皮肤丘疹、注射部位出现肿块、糜烂等,最为严重的可引起免疫动物的急性死亡[4]。
1.1.3 合并反应 个别动物发生血清病、过敏性休克、全身感染、变态反应(多为荨麻疹)为主的综合症状,反应比较严重[5]。
轻度过敏反应的在适宜环境下,1~2 d内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以不用任何药物为好;在注射疫苗过程中,应携带肾上腺素注射液及专用注射器具[6]。对个别出现反应的,应采用消炎、消肿、止痒等处理措施,随时准备急救[7]。
2.2.1 抗休克 肾上腺素具有兴奋心肌、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抑制组织胺的释放等抗休克作用,它对缓解休克状态的作用最快,治愈率最高[8]。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用量为初生动物0.1~0.2 mL/头(匹),断奶动物0.3~0.4 mL/头(匹),30 kg体重以上动物0.5~1 mL/头(匹)。必要时可于第1次注射后20~60 s做第2次注射。
2.2.2 抗过敏 对于出现的荨麻疹、眼睑水肿、腹泻及支气管痉挛等过敏反应的,使用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肌肉注射剂量为20~60 mg/kg体重,此药作用快,维持时间短,每天可用药3~4次,直至症状消失[9〗。
2.2.3 其它对症治疗 体温超过40℃时,注射氟尼辛葡甲胺注射液或卡巴匹林钙饮水。心脏衰弱、皮肤发绀时,可注射强心剂。并应注意保温,置于安静通风处,给予充足干净饮水[1]。为防止酸中毒或其他并发症,用葡萄糖生理盐水,25%的葡萄糖,5%的碳酸氢钠溶液,10%的氮化钙一次静注[1]。
引起肉牛免疫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疫苗质量、人员操作不当和肉牛自身原因密切相关,在实际操作中预见或处置不当极易造成肉牛死亡、流产,严重影响着肉牛免疫的质量和养殖户免疫积极性。为此,防范肉牛免疫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增强免疫操作人员的预见意识,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操作管理。
强化日常消毒,保持圈舍温度、湿度、光照适宜,通风良好;使用来自合法渠道的疫苗,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选用适宜的毒力或毒株的疫苗[11]。免疫接种前,避免动物受到寒冷、转群、运输、脱水、突然换料、噪音、惊吓等应激反应,不要消毒。在免疫接种后3天内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以降低应激反应,并供给优质全价饲料,提高机体非特异免疫力[1]。
在疫苗注射前应检查疫苗是否有破损、标签是否完整、瓶口的封口是否松弛、疫苗是否在有效期内,保存方法是否得当,应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免疫注射,注射部位准确并严格消毒,注射方法要规范,剂量要适当[1]。必要时先做小群动物接种实验,然后再扩大免疫。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掌握动物健康状况,对于发病的,精神、食欲、体温不正常的等不宜免疫接种的肉牛均应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1]。
肉牛免疫过程中操作人员应随身携带肾上腺素、地塞米松、50%葡萄糖、维生素C、安痛定等救治不良反应的药品及专用注射器具随时准备急救,在注射完疫苗后一定要观察30 min家畜的精神状态、饮食状态后[1],才能离开。一旦发现反应,迅速采取以上措施,尽量减少死亡损失,避免疏忽大意或没有药品急救、急救不及时而发生肉牛过敏死亡[1]。
免疫过程中,动物防疫人员应做好自身的防护与消毒,佩戴护目镜、防护衣、鞋套,防止人为的传染疫病或感染人畜共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