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涛 陈刚 张磊 王晓民
高血压脑出血约占自发性脑出血的70%~80%,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发生在小脑幕上的脑实质性出血, 包括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脑叶皮质出血、壳核出血及脑室内出血。目前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血肿量<20 ml保守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血肿量>60 ml则有压迫脑组织引发脑疝风险, 可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而对于出血量在20~60 ml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则常用引流术治疗,目前引流术中通道包括软通道和硬通道2种。本研究作者对比微创软通道与硬通道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确诊, 血肿量20~60 ml。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软通道组和硬通道组, 各40例。软通道组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53~70岁, 平均年龄(61.7±8.2)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13 h, 平均时间(4.4±2.9)h;平均血肿量(47.8±9.1) ml;术前格拉斯哥评分>8分14例, 6~8分26例;血肿位于基底节区23例, 丘脑10例, 皮质下脑叶7例。硬通道组患者男28例, 女12例;年龄51~73岁, 平均年龄(63.6±7.1)岁;发病至手术时间2~10 h, 平均时间(4.1±2.3)h;平均血肿量(45.6±9.5) ml;术前格拉斯哥评分>8分12例, 6~8分28例;血肿位于基底节区20例, 丘脑14例, 皮质下脑叶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道、控制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术前先用CT定位血肿区域,以血肿中心近头颅最近处作为穿刺点进行穿刺引流术。先用电钻钻头在穿刺点钻孔穿透颅骨和硬脑膜, 硬通道组患者给予硬通道手术治疗, 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压血肿粉碎穿刺针置入, 抽出针芯, 连接侧管引流装置, 缓慢推至血肿中心, 抽吸血肿, 如遇明显阻力, 则用血肿粉碎器粉碎血肿, 反复冲洗、抽吸引流液, 直至引流液颜色变浅, 4 h后开放引流管。术后常规尿激酶2~5 U洗管, 1次/12 h, 2 d后改为1 次/d。软通道组患者给予软通道手术治疗, 穿刺点与硬通道组相同,颅骨穿孔后十字切开硬脑膜, 置入硅胶管, 血肿抽吸25%~50%, 注入尿激酶, 夹管2 h后再次引流, 其余同硬通道组。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6个月BI评分, 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肿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软通道组患者手术时间(60.6±3.6)min长于硬通道组的(45.2±2.8)min, 血肿引流时间(4.3±0.7)d短于硬通道组的(6.1±1.2)d, 术后住院时间(6.8±1.1)d短于硬通道组的(9.5±1.8)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BI评分比较 软通道组术前BI评分为(51.9±16.8)分, 术后6个月BI评分为(70.7±15.2)分;硬通道组术前BI评分为(52.6±17.3)分, 术后6个月BI评分为(68.7±14.7)分;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BI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软通道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2例, 下消化道出血2例, 再出血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2.5%。硬通道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5例, 下消化道出血4例, 再出血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2.5%。软通道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硬通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关键在于消除血肿, 降低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及炎性刺激。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最成熟的技术, 其优点为可在直视下清除血肿, 止血、解压效果显著, 但手术时间长, 创伤大, 术后水肿反应大[1]。血肿量≤60 ml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引流术即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避免了开颅带来的大创伤, 手术结合了融碎技术, 可保证血肿的有效清除[2]。引流术的通道包括硬通道和软通道, 前者为YL-1型一次性颅内压血肿粉碎穿刺, 后者为硅胶管。罗铸[3]认为硬通道引流具有良好的密闭性和稳定性, 故清除血肿更彻底, 而软通道引流密闭性较差, 且有管腔坍塌可能, 清除血肿效果更差。值得注意的是, 该研究中含有血肿量为60 ml患者。韩书清等[4]认为硬通道穿刺管质地坚硬、但操作灵活性差, 术中无法调整抽吸方向以适应血肿变化, 而软通道则可随着脑组织移动, 利于引流。
本研究结果显示, 软通道组患者手术时间(60.6±3.6)min长于硬通道组的(45.2±2.8)min, 血肿引流时间(4.3±0.7)d短于硬通道组的(6.1±1.2)d, 术后住院时间(6.8±1.1)d短于硬通道组的(9.5±1.8)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BI评分均高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通道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5%, 硬通道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2.5%, 软通道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硬通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韩书清等[4]、齐伟[5]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 与硬通道手术相比, 微创软通道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远期效果与硬通道类似, 但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