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北京
什刹海到了冬天,白白的雪片,缓缓地落满环绕在岸边的亭台楼阁,苍松翠柏,更显冬天的圣洁。而水面早已变成晶莹剔透、恍如青色大理石的广阔冰面。童年时,最有趣的游戏就是滑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什刹海是最热闹的地方。那时,北京的冬天奇冷,冰层足有一尺多厚。冰面冻得很厚,人们怕水中的鱼缺氧,就用冰镩在冰面上戳出大洞,露出水来。在这样的冰面上玩耍特踏实,但要远离戳开的大洞。我们穿着厚棉袄、棉裤,戴着有护耳的棉帽子和用绳子挂在脖子上的棉手套去滑冰。在冰面上经常玩的是哥哥做的冰车。找一块能坐下一个人的木板,底部钉两块木条,在木条上装两根铁条,有条件的还会装两块钢片或三角铁,还有人安上旧冰鞋换下的长跑刀。我们会用两根冰钎往后戳,使冰车快速向前滑动;如果前面有障碍物,我们会将冰钎迅速插在冰车前面的冰面上,冰车会立即停住。那时的冰鞋,也是用两块鞋大小的木板,在板上钉上木条,木条上装两根粗铁条或钢片,用捅炉子的铁通条,在火炉里烧红,在木板两边对应的地方烫六个眼,穿上绳子,以网状的形式,绑在棉鞋上,就可以滑冰了……
我们玩儿的大多是野冰。那时什刹海的正规冰场在如今的荷花市场东侧,每天有专人清扫、泼水、整理冰面。一般到那里滑冰的,都是称得上高手的大孩子。只见他们像飞一样灵活地在人群中来往穿梭,有的像老鹰捉小鸡似的排成一队,快速前行;漂亮的女青年,系着一条红色拉毛大围巾,像丹顶鹤一样,翩翩起舞,真是美极了;有些人滑起冰来,身子时而弓腰,时而直立,绕着大圈,做着潇洒的动作,真让人羡慕。
“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现场
上海中华艺术宫展期至2018年1月30日
赵振川讲话:
请允许我代表赵望云的家属,对莅临今天画展的各方人士表达最诚挚的谢意。这个画展能在美丽而又充满着现代活力的上海举办,承蒙大家的鼎力支持。
我还特别要向中国美术馆和上海中华艺术宫的工作人员表达敬谢之意。由于他们极富专业精神的工作努力,使得这个画展在上海这个独具特殊魅力的城市里有了新的意义。
绘画是民族文化精神最直接的载体,蕴含着对于我们中华文化归属感的认同情怀。10多年前,我们将家父赵望云350多件遗作捐给中国美术馆,是为了日后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些画作,了解那一代画家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所付出的努力。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家属的初衷与画展组织者的立意,在今天的展览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我的父亲赵望云,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创造。他早年以“农村写生”,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画直面生活,表现劳动大众,反映社会现实的新的艺术创作道路,为中国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次展出的部分作品,有我父亲从上世纪40年代定居西安后,面对大西北的大好河山创作而成的,从中可以看到他以独特的观察与感知方式,所形成和开创的中国画表现大西北自然风貌与多民族人文生活相融合的新画风,拓展了中国山水画审美的新领域,赋予国画创作主体以新的精神能量与气质,为“长安画派”的创立,最早开拓了表现客体,成为“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他始终是以一个乡间人的身份进行创作的。他的许多画作不是在画室里完成的,大地才是他的画室。他直面生活,是因为他热爱生活,是为了发现生活。他在绘画作品中表现了人,生活的要素和情节,是为了不断激活创造性与表现生活的力量。
各位朋友:对画家而言,一件作品一旦完成,也同时意味着自己创作的作品与自身的分离。如果有朝一日作品被投放在了公众的视野当中,它们便有了自己生命的化身。
这个画展被命名为“回望云峰”,应当还意味着重回这些作品生命原点的寓意,回到它们从时间当中一路走来的出发点。1929年,我的父亲曾经到过上海,在商务书馆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他是由上海重新出发,开始踏上探索自己中国画面向生活的创作之路。今天我们重新站在这些画作面前,让我们能够在源头的活水里,汲取前行和朝向未来的动力吧!
“长安画派”惊艳上海回望云峰仰之弥高赵望云百幅作品亮相中华艺术宫
80多年前,长安画派赵望云曾只身闯荡上海滩,在中华书局任职,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并由此去往华北,开启以妙笔描摹现实生活的旅程。2017年11月10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联合主办的“回望云峰——中国美术馆藏赵望云作品巡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尚长荣、余秋雨、马兰、廖昌永、曹可凡等上海文艺界大腕悉数到场,与赵振川、赵季平等赵家后人一同观展。
赵望云作为长安画派开宗立派人之一,摒弃当时风行的才子佳人柔靡画风,将画中对象转向质朴民众,画风质朴浑厚,骨高气雄,以人物、山水著称。农民、工人、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塞外的辽阔草原、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风沙弥漫的戈壁滩、三门峡工程、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南海之滨、西北高原……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尽可见他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感慨道:回望云峰,仰之弥高!赵望云先生不仅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到民间去、表现民生疾苦的艺术大众化思潮的先驱,也是“长安画派”卓然崛起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其一生以“为人生而艺术”为宗旨,以表现时代精神为追求,自始至终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2016年,在赵望云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他的八个子女已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351幅作品。这次带着其中的110幅作品亮相中华艺术宫,再一次践行了赵望云先生所信守的“为大众而艺术”的理念,使这些国家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所享。
著名学者余秋雨感慨,在西北这片曾经中华民族最繁华的地方,赵望云以画笔保留了西北的诗意,他的儿孙又让源自西北的音符走向世界,在这个民族历经沧桑中,我对赵家肃然起敬。赵望云投入了朴实的生活,把画中人从士大夫变为了平凡生活中的人,在作品中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人,他们不再是自然山川的点缀,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赵望云是心中有人民的人。
在现场,许多上海观众看到赵振川、赵季平一家备感亲切,许多观众评价,这就是一个家族的文化自信,假如每一个家族都有文化自信,我们的国家就有文化自信。
2017年12月10日
坚定文化自信艺术名家高校行系列文化活动
心象云生赵振川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徐里:
赵先生这个展览肯定让大家看到以后跟我的心情一样非常的振奋,非常的正气,这个展览就像我们陕西这块热土,它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它源于中华民族,中国文化这种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秦汉隋唐,我们所谓的盛世、所谓的大国、所谓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我想指的就是我们这块土地。所以看了赵振川先生这些作品让我联想到很多,想到中国传统文化源源不断,想到中国文化的五千年历史,想到长安画派的发展和创新,我们都知道长安画派是赵先生的父亲赵望云先生等一大批,包括石鲁、何海霞、黄胄先生等他们当年创立享誉海内外,受到国家真正的应该说是极力倡导的代表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个流派。所以长安画派今天在中国美术的版图上始终是大家所尊敬、所向往、所需要学习、所需要传承的一个中国的美术的画派。作为长安画派的传承者、发展者,赵振川先生这些年来始终按照长安画派的精神,把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化能够很好地学习、探索、传承。
长安画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长安画派所追求的这个精神应该说长安画派所走的这条道路,跟我们整个文艺思想是一脉的,那就是坚持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传统,就是要源于传统,来振兴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二就是要到人民当中去,长安画派的精神就是走向人民、走向生活,今天看到赵振川先生的作品为什么很欣慰,为什么感到很振奋?大家看到这些作品特别亲切,特别的有乡土味,特别有秦岭、有黄土高坡,我们祖国的这些美好生活源于这些精神作品。而且把长安画派的精神,把我们秦汉的厚重,这种浑厚雄浑,这种博大的气象,包括这种洒脱在画面当中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在展览当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坚持文化自信到人民中去,体现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体现了长安画派的精神,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创新、创造,我们传承的基础上一定要创新、创造,一定要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要去表现我们这个时代,讴歌我们这个时代,包括讴歌我们这个美好的山水青山绿水。
赵振川先生在这一点也做得非常的好,他并没有“躺”在老爷子身上,赵望云先生代表了长安画派,他传承了长安画派,但是还得超越、还得往前走,所以赵振川先生的作品他所表达的无论是构图还是线条用笔、还是墨色,实际上跟他的父辈又不太一样,都在超越、都在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应该说在我们美术界这些年来一个非常好的展览,值得大家来欣赏,值得大家来学习,也能够启迪我们中国画今后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如何传承我们的文化,如何在这条主脉,我们中华文化的脉上往前走,而不是过去所说的中国画走向穷途末路,中国文化一定要照搬西方,那是不对的。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文明跟西方的文明本身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文化自信。今天这个展览相信一定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我学习还不够,今天在座有很多的我们的前辈、专家、很多老师,我只能是以我的感受,我看了以后的感受来祝贺,祝贺赵先生展览取得圆满的成功,我也希望,大家应该都发自肺腑的希望长安画派精神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长安人一代一代画中国画的人,能够沿着长安画派的精神从传统中来、从生活中来、从时代来,为我们中国的文化、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我们大家的贡献,来回报我们的社会,回报我们的国家!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李宝林:
振川是有家学的,大家都知道,他是赵望云老先生的公子,而且是继承了赵先生长安画派的那种精神,把它流传到现在。长安画派是非常重要的画派,他第一贴近生活,中国画家走入生活最早的画家就是赵望云先生。而且画的画有时代感,能够表现中国这个时代的中国画发展的变化。振川继承了长安画派的精神,同时振川又是一个非常低调、在艺术创作上又非常严格要求自己的一个画家。我们看到这么多的作品,而且很多好的作品,在70后还能够继续创作这样的好作品,这样的画家在中国社会上并不多见。振川的画贴近生活,笔墨讲究,接地气,所以在这里我代表中国画学会,代表河山画会祝贺振川画展的成功,并且学习振川的创作精神,让我们中国画在今天这样一个民族兴旺和国家振兴的时代,画出更不愧于我们时代的作品!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
中央文史馆馆员程大利:
我和振川是有学术的交往,我到秦岭去,别看他白头发不说话的样子,开起车来生龙活虎,沿着秦岭的盘山道大雾天我提心吊胆,他眼都不眨开到了山顶,我们在山上过夜,我们觉得振川身上有一种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来自于他对山川、对故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当然振川身上有许多家学。我在振川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至少有两点值得我好好学习。
第一个是刚才宝林兄说的接地气,他在接地气这一点做的特别好。振川的画有细节,我经常研究他的画的细节,篱笆墙,山村小路,啄食的小鸡,如果不仔细观察生活是画不出来的,他用很写意的笔法进入,大山大水之下有点点的小东西,一下使得画有了意境和深邃的思想在里面,振川对生活比较严肃,这是我第一个要学习的。
第二个要学习的,振川是一直学习的人,一个人年龄大不重要,能够做到终身学习并不是很容易的,受到很多限制,比如说眼花、记忆差、精力衰退,但是振川先生一直在学习,他在研究,我注意到他画画不断在变化、在长进,沿着自己的风格,沿着这条路他一直往深处走,特别值得我学习。我们大概一两年见不到一次,但是画天天见,三天两天见,所以我在研究他,有这么一个老哥我感到很欣慰!
黄胄先生夫人郑闻慧:
我非常感谢各位这么大的风来参加振川先生的展览,我作为他的亲属在这里表示非常非常的感谢。长安画派或者说赵望云先生他们开创的这条道路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道路,是一个非常健康的道路,应该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道路,我刚才跟我们的秘书长说,希望咱们的美协也要沿着这条道路走,这条道路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要贴近生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把生活当做美唯一的源泉、艺术的唯一源泉,我觉得这是非常正确的,而且沿着这条道路走,我们中国才有前途,才有信心,把我们的美术事业搞得更加的好,更加的健康。
在座的各位都是现在美术界的大腕,可以说当代的大腕在这里聚会,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担当。赵望云老师跟他的学生,师生之间是这样的密切的关系,我刚才看到了老先生的两个孩子也是在画画的,我记得有一段我可惜不是赵望云老师的学生,但是我在黄胄先生那儿听到说他是怎样对待他们的爱护和帮助,这种师生情谊我们也应该勇敢地担当起来,这就是我想说的。
著名画家吴悦石:
振川我们是40多年的老朋友了,听说他在这儿办这个展览,一定要来,不但要来,每一次都要讲几句话,刚才大家是从不同的角度在振川的绘画艺术性的高度、思想性的高度、文化性,包括笔墨传承,我觉得大家在看这个展览的时候要沉下心来,要细细地看,看画看画,看的是门道,我们常说一句话“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通常看画的时候一定要看许多类似不经意的地方,这是用了心思的地方,一般不是行家里手看不懂,很巧妙的东西有自己功力非常精湛的东西都在里边,我们看画的时候尤其要看。因为70多岁,几十年在画里打滚,心得都在纸上,都在画上,好多好的东西是语言文字不能描述的,你给我们讲一讲这个画,好的东西讲不出来,只有自己去体悟、自己去提炼,在体悟、提炼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个自己的认识就是有所得。一个人看一个样,一个人一个感觉,一个人一个结果都没有关系,都很正常,所以说我们看的过程中花点儿心思多看,一幅画要看很久你就看进去了,画就是这样,如果说一掠而过看的都是皮面,我希望大家在下面的时间静下来好好地观摩一下,揣摩一下振川兄给我们要诉说的是什么,陕西、西安有这样一个人物坐在那儿这是了不起的。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
其实每个人的讲话都有不同的角度,他们告诉大家什么东西都可以慢慢品味,一个展览在大学举办,名家进校园系列,我在文化部教育部当时做了很多高雅艺术进校园,我希望同学们看画的时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一些沟通。为什么要看山水画,看山就是进山、游山、观山、是自我心灵的一种爬山,看赵振川先生的山水画给你提供的是亲切的小山村,是陕南、陕北、关中的中国最重要的零度分界线秦岭山前山后的山,看这个东西,看他的文化背景、时代感受。
上个月10号赵望云先生的作品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是中国美术馆获得的赵氏家族的捐赠的这些作品在上海展,我们看赵望云先生的时代和赵振川先生的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的笔墨形式,不同的时代风气,不同的人文精神,这样的情况下看什么,看他们怎么在这个时代里承传下去,怎样在前辈先人的教导下完成自己的使命,赵振川先生的家族状态,包括赵望云先生的弟子,刚才已经说了他是恩师的关系,亲人的关系,赵先生他们家还有在音乐上有特别重要的,赵振川先生大哥赵振宵先生是最早的中国第一个大提琴国际获奖者和首席演奏家,赵季平先生和他的孩子都在音乐界享有卓越的声望,创造出卓越的成绩,一代一代传承的是中国文化对我们这些人、对这个时代、对家族人的一种传承,对学生弟子的教育,是对我们时代的社会的一种影响。为什么让要大家来看展览,为什么要欣赏艺术,就是我们在精神和心理上对自己有更多的滋养。
美术史是用人类精神的状态去反映社会史的过程,所以我希望大家在看展览的时候都能获得自己有力的滋养。
赵振川:
这么冷的天气我一出来心里很揪心,刮这么大的风,变冷了,请你们怕你们受凉,现在屋里温度还可以,我很感动。一感动就不知道说什么了,虽然常说话,但是有时候一感动脑子不灵了。徐里书记刚才讲到的非常好,从时代的高度,对我们这代的美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最近也学习十九大精神,我觉得艺术家各走各法自己的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情怀”、“精神境界的提升”、“一个胸怀的提升”,一个要创作伟大作品的一个愿望的提升,如果胸怀不大,想象不大,不可能。这次“十九大”精神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伟大复兴,这是一种精神的尊重,纵使我们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胸怀更广阔、胸怀更大、如何从高原到高峰?更深的感受是什么?还是胸怀、还是境界、还是思想情感的一个提升和超越,超越时代、超越原来画家的职责。我还很不错,应该是往更高的境界审思自己、审思自己的创作情怀,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回过身来看自己走过的路不是悬崖峭壁,也走的很惊险,但是走到一定的时候回过头来说,如果把自己的人生老在回忆历史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学会创造历史,创造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这样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人生才会充实。我相信,说实话,我的这些老师都有这样的传统,我跟我的几位老师可以这样说我们非常交心,虽然没有见面,但是内心深处都是非常相通的。在这里我想起我的老师石鲁先生,我的父亲赵望云先生,他们应该说是长安画派的灵魂式人物,还有我的师兄黄胄他也是我们长安画派的灵魂人物,灵魂式的人物是带领大家创作、能提出时代一种追求的人,否则的话他只是一个领导不行,必须是灵魂式人物,灵魂式人物站得高,看得远,要有道路的创造。长安画派从我父亲上世纪20年代开始反映了劳动人民,一直走到大西北,40年代用中国画的方式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就是描绘了大西北,用中国画描绘。我觉得在描绘大西北结出的硕果是什么?黄胄先生的人物,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重重一笔,为什么?他们都应该站得高、看得远,他们不是站在小我上,而是站在更大的空间里、时代空间里,把自己的才华反而更淋漓尽致发挥出来。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升艺术家的素养。
前不久我有一个亲戚是法国人,跟我学的是国画,这两年学的非常好,让我惊奇。为什么?那是一个法国工科院的博士,文化素质还是很重要的。我们画画的人要注重这一点,应该提高文化素质,提高精神境界和追求,这是我自己对我自己创作经验的一些体会。今天让大家受累了,让大家受苦了,我不多说了,再次表示感谢。
艺术审美构成大学教育重要内容“心象云生”赵振川山水画展走进西北大学
2017年12月30日
中国水墨几千年来都处在发展状态,中国画的发展始终在进步之中。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高峰,到今天强调了民族文化自信,现阶段正是大好时机。我们应有如此的文化自信。
艺术家都经历过若干挫折。
我曾经也经历过质疑,但是我们没有自我怀疑。
中国画充满了生机、生命力,画家对艺术的探索是终生的。
我们现如今的重点不是回味历史,始终在探索状态才是难能可贵的。
作为当代艺术家,最重要的是提高修养与情怀,继续攀登。
——赵振川
本次画展是西北大学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开展的“坚定文化自信艺术名家校园行”系列活动之一。画展以“心象云生”为主题,共展出赵振川近年来创作的50幅山水画作。赵振川先生认为继承民族文化要走进校园,这些年来优秀的传统绘画在校园相对薄弱,此次展览的目的是弘扬传统绘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赵振川山水画在西北大学展出,显示了“长安画派”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也显示了艺术家把艺术奉献给人民、奉献给青年的情怀。艺术素养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养之一,艺术审美教育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