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人眼中的蓝脸的窦尔敦

2018-01-20 02:03
北广人物 2018年3期
关键词:献县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一首京歌《说唱脸谱》,让本已妇孺皆知的绿林好汉窦尔敦,更加深入人心。鲜为人知的是,窦尔敦不仅仅是戏剧中的人物,历史上更是实有其人,他的故乡,就在今天的河北献县。

潜入敌营盗走御马

窦尔敦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他上有长兄,排行第二,长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窦二敦。他出身贫苦,其父窦志忠系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下的将领。

窦尔敦从十五岁开始,就以为地主扛活种田为生。一次,他在集市上见数名流氓欺侮一老一少卖枣者,欲打抱不平,被一韩姓老者阻挡,此人是流落民间的一名起义军头领。他深爱窦的为人,便出手将流氓打倒,收窦为徒,授艺三载。后来,窦尔敦杀死作恶多端的知县父子,为躲避官府缉拿,流浪四方,遇静慈和尚,学得软、硬气功、轻功和护手双钩等技艺,武功大大长进。不久,他回到家乡举起义旗,招兵买马反抗清朝统治。出家后江湖人称“铁罗汉”。

公元1713年,窦尔敦率部劫了大名府(今河北省境内)运往京城的十万两官银。清政府上下大为震惊,兵部大臣彭朋被革职。彭朋手下护卫黄三太为捉拿窦尔敦,以比武之名约窦前来较量。比试时,黄三太违背“不用暗器”之约,暗发金镖伤了窦尔敦的左膀,窦尔墩负伤逃脱。

后来,清军多次围捕,均未能将他拿获。窦尔敦深感他活动的河北省河间、献县一带无险可守,非久留之地。于是率部攻下河间府,夺取了河间府的印信和大量辎重,然后进入河北省燕山山脉,在一个名叫连环套的地方安营筑寨,同清廷抗争。这时他的义军已经发展到了一万余人。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赐骏马至围场行猎,窦得知后,只身下山,潜入梁营中盗走御马。

历史记载中的侠客

窦尔敦是传统戏曲中久唱不衰的人物,《连环套》《盗御马》时至今日仍在上演。

窦尔敦在京剧中的脸谱“花三块瓦”,是“三块瓦”脸谱中的一种。“三块瓦”的画法是,用线条勾出两块眉、眼窝、一块鼻窝,恰似三块瓦片分布在脸上,故有此称。“花三块瓦”是在眉、眼、鼻等部位勾画出色彩多样、花纹复杂的图案。所表现的人物大都是绿林豪杰和勇猛剽悍的部将。蓝色在脸谱中喻意刚烈勇猛,眉部画有双钩一对,是窦尔敦使用的兵器。窦尔敦也是茶楼酒肆里、豆棚瓜架下和百姓炕头上津津乐道的人物。尤其是清代公案小说《施公案》和《彭公案》的传播,更让窦尔敦家喻户晓。后世一些传统通俗文学,例如《大侠窦尔敦》、《杨香武三盗九龙杯》、《黄天霸全传》、《连环套》也以说书等形式表现他。窦尔敦武艺高强,外号铜头铁罗汉,拿手绝活有螳螂十六式、达摩老祖易筋经、达摩二十四式、阴阳二气拳、虎尾三节棍、双钩等。

历史文献上关于窦尔敦的记载,主要有三个出处,即《献县志》《古城瑷珲》和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的《明清史料》。这三个来源中差异最大的是关于窦尔敦的死。

《献县志》记载,窦尔敦在放弃了无险可守的河间府之后,来到清皇陵马兰峪以北的风水禁地兴隆山。在一处三面临水、一面绝壁的险峻之地,筑起连环套营盘,继续与清廷为敌。清军五年攻不下连环套,居然想出了通过捉拿窦尔敦的老母,诱其投案的卑劣计策。窦尔敦救母心切,误陷圈套,被官府秘密处死,时年34岁。

而《明清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巳时,刑部所题,步军统领隆科多拿送大盗窦尔敦等,照例即行正法一疏。上曰:“窦尔敦、王老四公行劫年久,甚为凶恶,杀人亦多。平人杀人三口,尚且凌迟,此为首者,亦当凌迟。本发回,着隆科多会同三法司议奏。”照此记载,是康熙皇帝御批,凌迟处死了窦尔敦。

而《古城瑷珲》记载:窦尔敦为救老母,投案自首,被判死刑。恰在此时,康熙皇帝召见黑龙江将军萨布素,部署收复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一事。萨布素将军为收复雅克萨城,固疆戍边,广招人才。他对窦尔敦刚直的品德和高超的武功,早就敬佩不已,几番奔走,终使刑部免去窦尔敦的死罪,改判流放黑龙江。

到黑龙江后,在窦尔敦及其所部的参与下,清军攻下雅克萨城。但在撤回瑷珲后,不甘失败的沙俄军队重又占领了雅克萨,修复被毁坏的城墙,并建起一座塔楼,楼上竖起一丈旗杆,旗杆上再设楼橹,敌方将领登楼用旗指挥。在二次收复雅克萨久攻不下的紧急关头,窦尔敦混入城内,砍断旗杆,使沙俄军队失去指挥。然后冲入敌阵,只身奋战,里应外合,使第二次雅克萨战争又以清军胜利告终,并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基础。战斗中窦尔敦身负重伤,于1687年逝于瑷珲镇附近的火石山,随其同去黑龙江的儿子从此落户瑷珲。

这一说法也并非完全不可信。《古城瑷珲》虽为地方志书,但也是清朝留下来的史志。另外,至今瑷珲火石山有村子名为窦集屯,村中窦姓人家均自称窦尔敦后人。

代代相传的侠义

窦尔敦的死说法不一,但对于窦尔敦的生则无任何异议,他出生在直隶河间府,今天的献县。

献县人世代尚武,为窦尔敦的成长提供了丰厚土壤。沧州武术享誉中华,而历史上地处南北要冲的献县,就是沧州武术的源头之一。在武举制度最被看重的明清两朝,献县一个县出过5名武状元,2名武榜眼,2名武探花,46名武进士,297名武举人。

武术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就这样交替在窦尔敦的故乡上演着。久而久之,文化中渗透了武术的风尚,武术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文化。生在献县、长在献县的知名作家孙振,抗战期间曾任中共献县县委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雪克”为笔名,以献县抗战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作为红色文化的经典,感动了几代人。这样一种纯文化产品,反映的却是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战争。作品中包括女区委书记许凤在内的抗日战士,哪一个身上不洋溢着英武而又无畏的侠气!

窦尔敦的故乡,有说不尽的故事,但毋庸置疑,窦尔敦至今仍是乡亲们最乐于提起的人物之一。历史上劫皇杠、劫“生辰纲”之类的故事数不胜数,但多是传说、演义。而窦尔敦真的劫了大名府运往京城的十万两官银;他真的是疾恶如仇、杀富济贫,有恶霸财主恶意拖欠长工工钱,致使长工无法过年,窦尔敦居然在除夕之夜取了财主人头;他真的是武艺超群、多谋善断,而且光明磊落、不使暗器,至少在那个年代的北方武林,是一言九鼎的人物。这些都对百姓的口味。

至于窦尔敦算好人还是坏人,在故乡人的心目中,他当然是好人,而且希望他好得出众,好得辉煌。

猜你喜欢
献县
献县肉鸭催开农民致富花
沧县隆起中段献县凸起和阜城凹陷岩溶型地热资源特征
献县枣树的发展前景
献县:销毁35万元假冒伪劣商品
献县市监局细心抓好节日检查
献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探讨
沧州西部典型区献县36年蒸发特性分析研究
献县地区玉米农田杂草种类及防治策略
河北献县处置占用耕地被指“阴阳执法”
水闸安全鉴定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