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胜 张承胜
【摘 要】目的:分析中药煎煮方法对中药汤剂自身疗效的影响,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从中药煎煮容器、饮片浸泡、煎煮火候、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方面入手,总结中药煎煮方法,并分析煎煮方法对汤剂疗效的实际影响。结果:中药治疗疾病的疗效虽然取决于辩证用药,但是也与中药煎煮方法存在一定联系,应正确掌握中药煎煮方法,提高临床应用效果,减少对药物疗效的不良影响。结论:中药煎煮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中药汤剂的实际疗效,应对此类问题加以重视,正确掌握煎煮方法。
【关键词】中药;煎煮方法;汤剂;煎煮容器
【中图分类号】R288.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0-0-01
【引言】
中药汤剂是目前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治疗剂型,不仅历史悠久,同时可发挥良好药效,对患者疾病治疗具有较大帮助。从历史沿袭情况来看,我国历代名医大家均对中药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并且强调中药煎煮方法将直接影响到汤剂本身的效果,对患者临床治疗产生较大影响[1]。为此,应对中药汤剂煎煮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采取恰当准确的煎煮方法,不断提高中药材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条件。
1 一般用具与煎煮方法
1.1 一般煎煮用具 (1)器皿要求:中药材煎煮器皿首选砂鍋和搪瓷,禁止使用铁质容器和铜制器皿,这是因为铜铁中所含有的物质可与中药中苷类、鞣质等发生化学反应,进而生成沉淀,不仅会导致药物原有药性发生变化,还会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如果没有砂锅和搪瓷,可考虑用不锈钢容器。(2)浸泡要求:与此同时,煎煮中药材之前,应按照要求做好浸泡,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中药温润变软,达到细胞膨胀标准,并且保证药材中有效成分能够溶解出来,避免发生中药酶解作用。浸泡普遍用在干品中,浸泡到一定程度后,能够使干品避免湿润,可避免煎煮加热时蛋白质受热固化。
1.2 中药煎煮方法 (1)煎煮火候:采用直火,比较容易控制火候,建议采用直火加热法方法,煎煮过程中,先用武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维持微沸状态。为有效避免有效成分损失,在煎煮过程中应尽量少开锅盖[2]。(2)煎煮时间:药材中有效成分析出量是决定好煎煮时间的重要衡量标准,时间应合理控制,不要过长,但是也不宜过短。这是因为煎煮过长,部分有效成分可能被破坏,或大量散失。煎煮时间太短,很多有效成分不能及时析出。含骨胶质类药材及含矿物质药物,往往不能在常温状态下直接溶于水中,因此需要适当延长煎煮时间。补益类药物适当延长时间,便于其析出更多有效成分。部分中药材煎煮时间见表1。
(3)煎煮次数:权威研究认为,中药汤剂每煎煮一次,可析出45%左右的有效成分,煎煮2次,可析出90%以上的有效成分。若只煎煮1次,则会损失50%以上的充分;如果煎煮3次或3次以上,则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成分,对临床用药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煎药2次最为合理,应避免多次煎煮,从而切实减少用药副作用。但是,很多药物煎煮次数应该根据其自身药性及临床应用加以调整,例如煎煮大黄用来发挥泻下作用时,则煎煮1次。这是因为很多研究结果证实,大黄中有效成分能够促进肠道蠕动,煎煮次数过多,反而会产生抑制肠蠕动的物质[3]。
(4)先煎后下:介质类、矿物质类比较坚硬,应合理控制煎煮时间,避免时间过短,方便有效物质析出。对于磁石、龟板、生石膏等药材,应于煎煮之前打碎药物并,先煎,煮沸后20min后,再将其他药物倒入同煎。部分中药材中含有泥沙杂物,不适宜与其他药物一起煎煮,可先煎煮取汁,然后将汁液混入到其他药材中。部分本身具有毒性物质的药物,也要先煎煮,如附子、草乌等。与此同时,很多药材含有芳香气味,比较容易挥发,但是本身治疗作用明显,这类药物应控制煎煮时间,避免有效成分丢失,此类药材应后下。
(5)烊化:对于鹿角胶、阿胶、龟胶等药材,通过特殊工艺加工,可制成多种胶状物药物,治疗及保健效果良好。为避免疗效受到影响,应做好烊化处理[4]。为此,将药物放入碗中,添加适量水,隔水蒸炖。在此过程中,不时用筷子进行搅拌,与煎好药汁混合均匀服用,避免煎煮时粘底,同时也防治胶类药物中有效成分被药渣吸收。
2 讨论
李时珍认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也就是说,在保证辩证方剂准确的同时,要严格遵守相关中药煎煮方法,才能保证疗效。实践证实,中医治疗多种疾病的效果虽然与辩证选方有必然联系,但是也与煎煮方法存在密切关联。若无法正确掌握煎煮方法,则势必影响中药临床治疗效果。
长期以来,中药汤剂成为中医临床主要用药治疗方法,患者用药方便,但是由于煎煮方法不当,直接对复方中药汤剂中有效成分析出产生制约作用,也无法全面发挥治疗效果,使得临床疗效存在较大差异性[5]。为此,要对中药煎煮方法进行规范,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煎煮方式,节约医药资源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中药临床应用的规范性,实现中医标准化与现代化管理。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药煎煮易被忽视,应正确认识到煎煮方法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必然关系。
综上所述,对中药煎煮方法进行不断规范,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相关人员要充分意识到中药煎煮重要作用,正确掌握煎煮要点。
参考文献
李丽静,于文会,王领弟,等.中药煎煮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其在区域性煎药中心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8(09):138-140.
樊锐敏.中药煎煮方法在《伤寒论》中的体现[J].中医研究,2018,31(09):6-8.
史年刚,李炜弘,乔卫龙,等.“法随证立”的中药煎服法探讨[J].中医杂志,2018,59(16):1374-1376.
聂安政,高梅梅,朱春胜,等.中药特殊煎法的探讨与思考(二):后下[J].中草药,2018,49(13):3153-3161.
许盈,韦曦,覃洁,曾海清,等.不同贮存条件下中药煎煮液的微生物限度及pH值变化[J].广西医学,2018,40(10):1139-114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