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荣辉
摘 要:汽车电气设备实验要求学生具备汽车电气系统原理分析及故障检修的实践技能,以培养适应现代汽车行业和电气设备制造企业技术、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实验;能力;电气设备
基本信息
实验目标
社会能力:具备小组协作精神;具备自我创新的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方法能力:能够根据维修手册、结合理论分析,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能够正确分析汽车空调系统的系统电路图;能够正确分析汽车空调系统的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
专业能力:具备独立完成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对实验、维修结果评价的能力;能正确分析汽车整车电路图;能对汽车电气各系统的基本故障进行分析。
实验内容
1.汽车电气与电子设备的作用、结构、原理;2.汽车电气主要元器件检修;3.汽车电气常见故障与排除;4.典型车系电路分析汽车电气诊断故障,测量必要的参数,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维修。
实验项目划分
实验项目1 汽车整车电气设备认识;实验项目2 汽车电路保护元件认识和检测;实验项目3 蓄电池结构认识和检测;实验项目4 发电机结构认识和检测;实验项目5起动机结构认识和检测;实验项目6 起动机控制电路;实验项目7点火系统结构认识;实验项目8前照灯结构和控制电路;实验项目9 转向灯结构和控制电路;实训项目10 汽车辅助系统结构认识及控制电路;实训项目11 汽车空调保养与维修。
实验要求
1.着装整洁;2.明确实验目的;3.注意实验时人员及设备的安全;4. 能对实验结果做出考核及评价。
实验项目(以实验项目11:汽车空调保养与维修为例)
实验项目基本信息
1.实验目标:(1)掌握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基本组成及主要部件的作用和工作原理;(2)掌握汽车空调控制电路及工作过程;(3)掌握汽车加注制冷剂方法;(4)掌握汽车空调加注冷冻机油方法。(5)掌握汽车空调的常规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1 .在实车上认识汽车空调系统的基本组成,主要部件的作用及工作原理;2.会分析汽车空调系统的控制电路及工作原理3.能够正确分析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4.掌握加注制冷剂方法;5.掌握加注冷冻机油方法;6.掌握汽车空调的常规检查方法;7.小组讨论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设计
1. 在实车上认识空调系统各部件及作用。2. 掌握空调制冷控制过程。3. 汽车空调系统的维护作业主要包括检漏、制冷剂排空、抽真空、制冷剂加注、冷冻机油添加。4. 制冷剂加注,制冷剂加注方法有两种,具体加注方法为:
低压端加注法
(1)系统抽真空检漏后,将中间软管与制冷剂罐连接,关闭歧管压力表的高、低压手动阀。(2)打开制冷剂罐,拧松中间注入软管歧管压力表侧的螺母,听到制冷剂排放的声音后,立刻拧紧螺母。(3)打开歧管压力表组的低压手动阀,将制冷剂罐正立,使制冷剂以气态形式进入低压测。当低压侧压力不再增加时,关闭低压测手动阀。(4)启动发动机将其转速控制在1250~1500r/min,打开空调开关,把鼓风机开关和温度开关都开到最大,同时将车门打开。
冷冻机油添加
(1)压缩机冷冻机油油量的检查
一般有两种方法: ①通过观察窗检查。通过压缩机上的观察窗,可观察压缩机油量,若冷冻机油面达到观察高度的80%位置,是合适的,若油面在此界限以下,则添加冷冻机油;若在这个界限之上,应引出多余的冷冻机油。 ② 观察油尺法。对于未装观察窗的压缩机,可用量油尺检查其油量。
(2)冷冻机油的加注,一般可在系统抽真空之前进行,添加方法有:①直接加入法②真空吸入法。
汽车空调的常规检查
汽车空调的常规检查方法以看、手感检查和仪器检查为主。
1.看:看检查的重点以检漏和判断制冷剂是否适量为主。2.摸:手感检查;( 1)车箱内出风口的温度;(2)压缩机的吸入管和排出管的温差;(3)冷凝器表面温度。3.听:听机器运转声音。4.测:利用压力表、温度计、万用表、检漏仪检测有关参数。
汽车空调保养与维修实验课程考核评价表
实验项目(权重) 考核标准考核分值
实验12汽车空调保养及维修任务1:检查确诊汽车空调故障(20%) 1.能够掌握汽车空调系统的基本组成及主要部件的作用。2.能够正确诊断汽车空调系统故障。 20分
任务2:阅读电路图并分析故障原因及部位(30%) 1.能正确分析汽车空调系统电路图2.能根据电路图正确分析汽车空调系统的故障原因 30分
任务3:检测诊断及排除故障(40%) 1.能制定维修计划和方案2.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维修。3.利用诊断设备排除故障 40分
任务4:小组总结、讨论,完成实训报告(5%) 1.分析小结,小组成员共同协作排除故障。2.认真完成实训报告。5分
(作者單位: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穆乾坤,魏帮顶主编.汽车气设备[D].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朱彩云,张忠伟主编.汽车电气与电子控制系统检修[D].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毛峰主编.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D].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