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
养父叫小祥,养女叫小英。
小祥一生未婚,40岁时,赶场走到半途,听到路边有婴儿啼哭声,便寻了去,见人包了一婴儿放在旁边树林里。他人慈心软,便抱回家来靠米浆洽白糖救活,是个女婴,取名小英。白天,他背在背上干活,夜来将女婴睡他手腕筋,形同瓜崽吊瓜藤。养女小英七八岁时,他又送到离家4华里的学堂读书。
小英从小懂事,养父每天捏一个饭团放在她的书包里,又拿零花钱给他到学校门口买米粉或面条配合饭团吃。小英舍不得花,都拿回交给养父。人家街上小孩放学回家,便做作业,复习功课。小英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上山替养父撵牛撵羊回家,或要在山中捡一挑干柴回来生火做饭,晚饭后才复习功课,睡觉较晚,第二天一早,还得准时起床去上学。所以成绩一般,读到小学毕业,未考上中学,也就回家和养父务农。慢慢长高长大后,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更加心疼养父,更加努力做事情,被人夸为乘孩子。父女俩巴心巴肝种田种地,养了牛羊猪等多头,日子过的和和美美。
转眼间,小英长到二十岁,有几家人请媒提亲,养父八方打听,选中了一个没父母的与小英一样年纪的青年作女婿,他又征求了小英同意后,才答应许配给了这个独身男子。
养女小英出嫁前一个星期,姐妹们到家来陪坐,唱哭嫁歌,养父便到市场买了上千斤木炭来升火,买糖食果饼煮宵夜给大伙吃。这些夜间,当人们陪伴小英哭嫁唱到:离了爹来离了爹,离了我爹泪涟涟,早知养女外头去,何必辛苦这多年。离了妈来离了妈,离了我妈心好辣,我妈辛苦一辈子,不得女儿来报答。离了爹来离了爹,离了我爹眼泪滴,早知养女靠不住,何必待女到今天。离了妈来离了妈,女是妈的掌上花,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得女来孝敬妈。我爹辛苦一世人,把女养大女出门,我爹养女白白养,白费力气白费神。我爹苦情多又多,艰难困苦受折磨,我爹养女不得靠,时时想来眼泪落……姐妹们泪流成河,伤心不了又伤心。养父猫在被窝里,想到和养女处了二十多年,就如同亲生的一样,不曾骂过一句,吃穿用如同其他孩子一样从没待慢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儿就要离开自己了,不觉泪水长流,想起孩子又无妈,更加伤心难过,任泪水打湿了被窝。女儿们哭,阿爹也在哭。养父伤心过后,便卖了家里的五头大肥猪和十多只羊子,以及鸡、鸭、鹅,请寨邻帮忙,缝制了嫁衣嫁裙。养女见了更加难过,多次在心里说,我不是阿爹的亲生女,阿爹对我比亲生女还疼爱,也就哭的更加伤心。养父对养女说:崽,阿爹送你出嫁,办嫁妆,要超过世人,我才对得起你。说的养女又泪流满面,和养父哭在一起,都成了泪人,伤心不了又伤心。
养女出阁那天,按规矩,养父就叫堂侄来背妹子出门。堂哥背了妹子,在堂上告别了祖宗,垮出门坎,到了院坝,交了亲,在接亲人的洋布伞罩着下上路时,姐妹们又泪流满面,唱起送别歌;头包纱帕黑黝黝(出嫁换装,以示从此便告别姑娘时代了),包起纱帕黑了头,爹娘养大没养老,双手拿妹丢外头。头包纱帕黑如云,包起纱帕黑沉沉,爷娘养大没养老,双手拿妹丢出门。二人姊妹哭出声,双双叩拜老祖人,哥哥磕头接香火,妹我磕头外头人。哥背妹妹到门边,接亲打伞把妹接,昨天还是我家妹,今天成了外头的。哥背妹妹出门来,接亲之人站成排,千人万人送我妹,打个腰站等天开。哥背妹妹把亲交,二人姊妹如刀绞,妹我命苦外头去,哥在家中待老小。哭一声来我的妹,可怜我妹外头人,可怜我妹外头去,苦在他乡泪涟涟。哭千声来哭万声,哭我姊妹他乡行,哭我姊妹他乡去,如同钢刀割在心……养父在门前泼了一盆水,关上大门独坐火塘边抽泣……而后是姐妹们的送别歌响起……将个山寨洒满了眼泪。接着又是姐妹们唱起《十想歌》;正月想妹正月正,姊妹相好又相分,在小姊妹同屋坐,姊妹长大各嫁人……七月想妹七月来,后园牡丹正在开,你我姊妹要常走,不留大路起青苔……十月想妹十月间,姊妹身离心没离,姊妹想念要来走,月亮缺了又团圆……姊妹相送一程又一程,又唱《十劝妹》:一劝妹你去他家,双手服侍他爹妈,服侍爹妈要起早,不比在家当鲜花(当姑娘)。二劝妹你成他人,同他服侍他老人,纵是肩头千斤担,哪有担子压死人……九劝妹你去他乡,多帮丈夫要久常,前世妹你是男子,这世变女去他乡……奉劝妹你敬丈夫,前世修来共一屋,千日有夫千日好,一朝无夫受孤独。一无丈夫人无主,门前屋后有谁呼,丈夫不嫌妻子丑,妻子不要嫌丈夫……送别歌唱了一首又一首,姐妹们相送一程又一程……让群山都在眼泪和歌声中……
过后,姐妹们提起锅烟桶,一齐向接亲人抹去,姐妹们在寨外将接亲人的脸面抹得漆黑,意思是你们抢走了我们的姑娘,我们将你变成黑脸人,记住我们寨里的姐妹不是好惹的……
养女被接到男家,虽然对方无父无母,但在寨人的帮助下,将婚礼办得很喜庆。寨里的歌手齐聚门前,摆上四方桌,将新人娶进屋后,将送亲人挡在门外,双方歌手唱起拦门歌和进门歌,尽兴了,方让送亲人进屋就坐。于堂屋内,各自坐成排,边喝喜酒边对歌,又将男家变成歌声的海洋……
养父这次陪嫁养女,嫁妆送的一样不缺,将养女全身打扮得花花绿绿,仅金银首饰便花去十多万,加上送的桌椅、板凳、电器等,少不下二十万块。
养女嫁出后三天,养父又叫堂哥以及寨里的几个姐妹,前去女婿家唱《回门歌》,将养女接回住了三天,叫“满三朝,回望父母亲”。之后女婿家请人来接,养女又流了—场眼泪,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养女过门后,和女婿出门进门,脚跟着脚,肩并着肩,加上双方都是寡崽,知道成家立业的苦衷,苦吃苦做,几年下来,养大的猪一发(群)赶一发,羊卖了二十多头,谷子、包谷裝了两大仓,还养了两匹马,五头牛。他们说,反正我们无父无母,把养父接来养老,但养父家里有土地和猪牛养牲,没接成。
由于养女和女婿勤快,几年下来,又将三间瓦房换成水泥四合院。内里摆设样样齐全。他们还买了小车,加上通往养父家有了乡村公路,每月都开车去探望二三回,还送去许多穿的和好吃的。由于养父年事已高,多次生病晕倒,他们多次开车送养父去县城住院,这家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尽孝人家。
可天有不侧风云。这天,堂哥找人来送信:伯父(养父)晕倒,来不及送医院过世了。养女哭的死去活来,和女婿一道赶紧去看望。见老人安祥地坐在椅子上,养女和女婿跪倒在老人面前,烧了三斤六两落气纸,淌了许多眼泪,又用寨邻几位老人搓的反手绳拴了一头小猪,套在养父的手上,表示送猪给老人前去阴间。又杀了一只鸡设立灵堂,由祭司念了喊饭词,大家陪老人吃了诀别饭。按古规古训,堂哥是正孝子,应由他负责安葬和享受老人的田地和家业,你养女和女婿成了外头人,只能在悼纸天(送葬前一天)送供品去上祭。商量妥帖后,养女和女婿哭了一场,才将老人移到“柳床上”(放遗体的门板上)。堂哥请了祭司来看日子,说五天后可上山安葬。养女说:哥约,我父亲从小抚我成人,又送我出嫁,他老人的天大恩情,我下辈子也还不了,能不能留在家里多放几天,所有费用由我负担。堂哥说,我是正孝子,一切费用由我负担。最后由寨佬裁定:养女和女婿只能上祭。就这样议定下来,留老人在家停放九天,而后唤帮忙的到四面八方赶客(通知三亲六戚)来悼念。
大体的安排订下后,养女和女婿去县城租了冰棺来放到棺材旁防止老人遗体腐化。他们请了十多位道土先生来做九天大斋,给老人念升天经、金刚经等迷信活动。养女说:我们是阿孟东家人(贵州黔南一支夷(彝)族人的自称),除了开客家(汉族)路、念客家经外,由我们请东家祭师来开东家路念东家经(即给养父的魂魄指路前去祖宗在的地方)。平时不信迷信的人们,这时就都信起迷信来了,都把许多丧葬仪式当成正该。说一千,道一万,都是衣食足,礼仪兴。反正老人的恩德比天高、比地厚,老人的养女和女婿尽他们的孝心啊!
养女和女婿回到家,寨邻也都拢来相帮,有几位老人负责打“万人伞”,以及龙虎齐全的“麒龙花伞”,其他人负责煮饭、洗菜等杂务事。决定请一波唢啦,抬三头猪和牵一头黄牛去上祭(悼念和敬供给老人)。猪是自家喂的猪,每头三百多斤;牛是家里养的牛,牵一头肥的去便行了;还准备牵五头羊子,也都是自家养的;寨里十来位阿妈主动来伴养女哭灵。养女说,以前兴呜火药枪送葬,现在有冲天炮(礼花炮)代替,便由朋友来开车装上,几十个人抬了“麒龙花伞”,拾了猪、牵了牛和羊,队伍浩浩荡荡延了半华里。悼念的天,队伍走到养父的寨边,他们放了三箍冲天炮,堂哥那面早有准备,也放了三箍冲天炮,表示迎接。陪哭的阿妈们和养女放声恸哭。哭声中,诉说老人生前的恩德。哭声、唢啦声、鞭炮声响彻天地,任悲痛在山间萦绕,绘一幅阿孟东家人的上祭(悼念)图刻于山川大地。大家哭着进了灵堂,养女哭的晕了过去,在劝哭人的抢救下才恢复过来。哭声惊天恸地。养女哭的最伤心,养大她的养父百年归天了,谁叫她不难过呢?在劝哭人的劝阻下,人们痛哭了半个多小时才停止。
唸送魂经的半夜,由祭师念了“开棺经”,开棺让众人瞻仰养父遗客。老人安祥地躺在棺材里,犹如生时一样。养女扶棺喊三声阿爹。这时,她的眼泪又掉落到胸前……
第二天出殡时,养女和人们哭的更伤心。但按规矩,养女和送葬妇女,只能送到寨边痛哭后得返回,任拾棺人走走停停,等养女的女婿拿烟、酒、糖食果饼来犒劳大家才又往前赶路。养女的堂哥和养女婿,不断跪地敬请拾棺人继续向前。还得将二三瓶脾酒,敲破流洒在棺木上,叫给老人送水。棺前除孝子外,有一人扛着“望山旗”,一片又一片地撕下钱纸撒落在地,叫“撒买路钱”。十点左右,棺至坟地,由几位老人挖好的坟坑,叫“打井”,烧了香纸,用巴茅草扫了坟坑,放棺入穴。先由堂哥将后背兜上几捧泥巴,爬上棺木,接着是女婿也如此跟上,口喊三声阿爹,将泥土倒放棺木上,表示儿女已将老人安葬,入土为安!才由大家撮泥量墳。未了,几位老人,将“望山旗”深深地插在坟上。相传,人死后,三魂中的一魂,上香火供后人供奉;二魂去找父母投胎再做二世人;三魂便是守坟魂,他爬上“望山旗”遥望故地,再也望不见亲人,知道自己已远离故乡,伤心落泪,痛哭一场后,推倒“望山旗”,便将坟守住,到了清明节,才打开坟门,供后人前来“屋量大量(献贡品)”。若是没有了后人来屋量大量,从此,他便紧闭坟门,不再打开。
这样过了三天,养女一家、和堂哥一家,用蛋皮盖饭,拿上香腊纸烛,到坟前敬供,向老人作最后的哭别,让后人子女知道老人安葬的地方,清明时节,前去扫墓。
这天,养女和养女婿请人拾了一块石碑,上刻“英魂上九天,精神耀人间”的字样以及“此地葬的是吾的养父小祥;孝女小英,孝婿王青青”的字样立在墓前。这以后,也才有了“好老子好喜事,好子女好丧事”这话在四乡八寨传开来。
说明:《英魂上九天精神耀人间一一养父和养女的故事》写的是20多年前贵州省麻江县碧波乡堡子寨我的姑表兄阿孟东家彝族人熊小祥(小祥)和他的养女熊小英(小英)的故事。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