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游雪
金庸先生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嘉兴海宁,一生爱国爱港,心系故乡,与嘉兴学院的渊源颇深。他曾三次到访嘉兴学院,并捐资300万港币为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嘉兴学院前身之一)筹建图书馆,另捐20万港币添置新书。这是国内唯一一座以“金庸”名字命名的图书馆。
1990年,金庸先生在香港的一次聚会上,向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徐启超、嘉兴市市长周洪昌、副市长赵冰提出了捐赠图书馆的想法。经过两年的筹备,1992年12月2日,金庸图书馆在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北区正式动工。金庸在奠基仪式上激动地说:“我想,金庸图书馆可以作为嘉兴市附近各县与海外进行文化联系的一个开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图书馆,这样一个机构,跟海外、跟香港、跟全世界学术机构、图书馆建立联系,使嘉兴的学术研究,文化事业不仅在本地开花结果,而且面向世界。”
1994年1月金庸图书馆正式竣工,同年4月3日开馆启用。当日,金庸先生伉俪与省市领导、嘉院师生一起参加了落成典礼。典礼结束后,大家参观图书馆,金庸先生为图书馆挥毫写下:“感我桑梓,锡以嘉名,愿尽菲薄,助振斯文。”
金庸图书馆占地面积七亩,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主楼高二层,书库为叠层式共四层,可藏书30万册。图书馆有金庸藏书室、计算机室、外文阅览室等,设300个阅览座席。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流通和馆藏检查等业务在当时均实行了计算机管理。别致的馆舍吸取江南民居的设计手法,采用高低错落、前后错位的布局,以顶部采光,高二层的“共享”大厅为中心,其余部分环绕四周,整个建筑既有传统风格又有现代特色。图书馆外一条小河,名为“柳烟河”,两座小桥名为“春华”“秋实”。嘉兴学院金庸研究所的退休教师方伯荣回忆,那时他在金庸图书馆旁的教室上写作课,一次课上,他请同学们给图书馆边上的小河取名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金庸河、武侠河、书剑河、龙女河、莫愁河、语嫣河、杨过河……“后来,我说,北大有个未名湖,我们就来个柳烟河吧。”小河就这样有了名字,从此许多学生的文章落款是“写于柳烟河畔”。
2003年10月25日,80岁高龄的金庸先生第三次来校,在金庸图书馆报告厅为全校的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那时候的他,身体康健,精神矍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仿佛和书里的大侠不太一样。
每次来校讲座,师生们都找金庸先生签名,他非常有耐心。一位老师的《侠客行》有金庸先生签过的三次名字,既是记录了三次来访,更体现了这位老师对金庸作品的喜爱。
当时,金庸先生还为嘉兴学院九十周年校庆题写了贺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陆加敏老师回忆说:“原本校方给金庸先生准备了几幅字,金庸先生一看都弃而不用,稍加思索,先在旁纸上试了一个‘嘉字,就开始下笔。一气儿写下来,宣纸不够,我赶紧拿裁好了的宣纸接上。我跟先生说,我们嘉兴学院是合并的,现在题词的纸也是拼的。”金庸先生写下的“嘉德育英九十载,兴学培才二万人”至今仍挂在金庸图书馆内,练笔的“嘉”字,被陆老师完好地保存在金庸作品的书页里。此外,金庸先生还为“嘉兴学院金庸研究所”题写了牌匾,为《嘉兴学院报》题写了报名。虽然校报已从《嘉兴高专报》更名为《嘉兴学院报》,但是26年前金庸先生题写的“客观报道 独立思考 坚持正义 重视公益”十六字寄语,嘉院报人时刻铭记于心。
2010年金庸图书馆藏书整体迁移至梁林校区9号楼图书馆,旧馆作为资料室、档案室和自习室。2011年始,先后筹设心灵书屋、南湖书画苑。2017年6月,为感恩金庸先生的善行义举,夯实学者研究的文献基础,助推嘉兴名人文化建设,学校在梁林4号楼筹建金庸文献室。现在的金庸文献室主要收藏与金庸相关的论文、著作等资料。未来金庸文献室的馆藏会继续丰富搜集的外文版著作和文献资料。
金庸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虽然搬迁到了新址,但金庸文化的传承从未在嘉院中断。1994年11月,金庸图书馆、校报编辑部和中文系联合举办了“金庸小说赏析活动”,直到现在,每年4~5月间的讀书日主题系列活动中,图书馆仍然会举办与金庸以及金庸作品相关的征文、朗诵、讲座活动。每一代嘉院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心中的武侠和武侠精神。
去也终须去,住也不曾住,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一代武侠宗师终究是离我们而去了,嘉兴学院第一时间举办了追思会和金庸文献展览会。自金庸图书馆落成,金庸先生与嘉院便再难分开。对嘉院学子而言,金庸是鲜活而长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