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祝
摘要:借助系统论的观点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研究;石漠化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当地喀斯特地区环境条件比较恶劣,同时再加上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石漠化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所以在针对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时,要对地区环境的脆弱性进行治理,把人地关系之间的协调作为治理的宗旨,逐步改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对石漠化治理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策略
1石漠化现状
我国石漠化土地集中分布于以云贵高压为中心,生态区位重要的长江、珠江等江河中上游地区,尤以高差变化强烈区域的石漠化发生率较高,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区广泛分布。截至2011年底,我国西南8省(区)岩溶地区土地面积4533.2万hm2,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200.2万hm2,为岩溶地区岩溶土地面积的26.5%,为岩溶地区国土面积的11.2%,涉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8个省455个县5575个乡。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432.0万hm2,中度石漠化516.3万hm2,重度石漠化218.7万hm2,极重度石漠化32.2万h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331.8万hm2,占监测区岩溶地区面积的29.4%。石漠化地区是珠江的源头,长江水源的重要补给区,也是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峡库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石漠化问题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导致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巖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区域经济贫困,拉大了地区贫富差距;二是危及到其下游地区的水利、水电设施安全运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三是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威胁到我国的国土生态安全和生存发展的空间;四是影响到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
2石漠化治理的思路
2.1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思路
以小流域为单元,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有效遏制石漠化危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2.2“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治理思路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兼顾,在石漠化危害较重,生产条件和地理条件较差的地区,发展种植果树、木林、药草及牧草,圈养草食动物,实现农民致富和生态治理的双赢。
3石漠化治理主要模式
3.1以封为主,“育、造、沼、迁”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以生态恢复为主,适宜在石漠化危害较重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立地条件差,植被恢复困难,采取人工促进封山育林的方法,以封为主、封造结合,有效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和保护地表植被,大力推广改燃(改灶)节柴、建沼气池等措施,开展“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对于山高路远,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的村屯,采用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逐步迁居的办法迁出林区,以达到封山育林目的。
3.2“封、造、管、节、移”等综合治理措施
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有效模式,以“遏制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主要采用“封、造、管、节、移”等综合治理措施,退耕还林选择任豆树和竹子混交造林+封山育林+建设沼气、集雨水柜+转移富余劳动力模式,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以任豆树、吊丝竹为石山造林先锋树种,实施了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的营林模式,配合沼气和集雨水柜建设,同时抓好农户技术培训,提高种养技能,推广应用名特优品种,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通过劳务输出,不仅直接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减少了石山区的生态压力。
3.3封山育林,以石窝栽经济林、名贵树种及木草药的治理模式
封山育林,石窝栽种经济林、名贵树种及木草药的治理模式,成效显著。坚持因地制宜,“以林草克石”,充分利用适合种植竹子、名贵树种及木草药的有利条件,以恢复生态环境与推进农业生产相结合。
3.4“封、造、管”和项目推动的模式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封、造、管”和项目推动的模式进行综合治理,采取了“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方式,科学合理地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率,确保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养殖草食动物地区,正确处理好林业与牧业的关系,加大牧业引导投入,种植优质牧草,推广圈养技术。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互利共生”的目标,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发展体系。
4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建议
4.1坚持恢复林草植被为主,全面综合治理
岩溶地区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的地方,由于长期的毁林开垦、陡坡耕种、樵采薪材等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森林破坏、植被衰退、土壤流失、岩石裸露。土地石漠化是人类没有按自然规律办事的结果,是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因此,石漠化防治必须坚持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防治战略,把林草植被恢复放在优先位置,抓住了林草植被恢复,就抓住了石漠化防治的主要矛盾。因地制宜地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水源水利工程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4.2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其中就要求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另外,石漠化地区多是国家和省级重点贫困县,财政自给能力较弱。因此,石漠化综合治理应该和脱贫致富战略一样,纳入国家战略,按照工程实施,制定工程管理办法投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各部门协调中存在的矛盾,还可以解决投资少和后期管护的问题。
4.3根据地方特色建立当地适宜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经济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我们不能将植被恢复作为石漠化治理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将石漠化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作为终极目标。既要加强石漠化综合防治,还要充分发挥石漠化地区水热资源和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林果业、特色畜牧业、特色农业、森林旅游业和林下经济。通过科学研究,探索当地良好发展模式,对于已经成功的模式,应该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规模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种植业,而是要延长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4加大监管力度
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定要对已治理成果进行严格监管,避免二次破坏。另外对于石漠化治理中生态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合理开发、严格监管,非常科学慎重地来把握和拿捏,尤其要充分考虑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承载力,决不能偏离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基本方向。制定并颁布石漠化防治法律法规,将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5结语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由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环境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引起的,并且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在针对石漠化地区进行治理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在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
(收稿:2017-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