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不仅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休闲场所,增加绿色发展空间。本文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建设原则,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战略。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特征;建设原则;生态战略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根本目标,不仅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场所——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1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建设的原则
1.1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符合生态系统,它有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护的能力。
1.1.1综合整体性。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不同绿地类型代表不同的景观生态元素,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得以体现,使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大的综合功效。
1.1.2有机关联性。绿地系统是一个具有有关联性的开放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其它子系统构成城市交合系统,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并且组成城市系统的有机成分,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同时,绿地系统中的各个绿地类型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1.1.3动态稳定性。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变换,绿地系统的内部在发生变化,但按时空序列及整体系统对外显现着一种稳定性。
1.1.4多功能性与功能最佳结合。每个绿地类型都具有多种功能。在某些具体条件下,就其功能之间关系而言,有的相辅相成,有的相互排斥,或者说二者兼有(彼此滲透)。使各种功能尽可能融为一体,使相互排斥的功能分开,达到各种功能的最佳结合。
1.1.5地方特色性。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应充分挖掘城市植被特色、主题文化和环境等重要潜质,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与绿色环境背景。因此,把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个性。
1.2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的原则
1.2.1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视觉的欣赏对象,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主体,应成为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核心。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解决好保护与利用、改造与恢复的关系,利用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景观生态结构,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高效进行。如与城市综合减灾系统相结合,发挥绿地调节城市水文循环系统的功能,提高绿地对水分的吸收、储存和渗透功能,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城市地下水。
1.2.2充分考虑整体优化原则。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结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因此,在规划中应把绿地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
1.2.3增加物种多样性和地带性植物的应用。要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提高空间异质性、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性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筑具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是选择原产我国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1.2.4提高植物群落自我维持机制。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土壤和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环境,提高绿地自动维持机制。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利用绿地凋落物和绿肥等,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给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1.2.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园林格局。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基本出发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以绿化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为指导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方法,将城市与周围郊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市区各绿地空间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建立“绿色廊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开放空间体系,实现城市向自然过渡。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战略
2.1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城市,或依山或傍水、或兼得山水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城市是区域山水基质上的一个斑块。因此,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绿地规划的首要任务。相比之下,在中国广大城市的绿地建设中,除了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外,却很难看到各地丰富的乡土物种的使用。虽然中国大地东西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乡土植物区系多样,但城市大街上可见的绿化植物品种单调,且往往多源于异地。
2.2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哪怕是一种无名小草,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历史上形成的风景名胜区和划定为国家及省市的级具有良好森林生态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固然需要保护,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安全的最后防线,而城市中即使是30%甚至50%的城市绿地率,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尤其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乡土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并不很强。与之相反,在未被城市建设吞没之前的土地上,存在着一系列年代久远、多样的生物与环境已形成良好关系的乡土栖息地,同样需要在城市建设中认真保护。
2.3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关。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河流是地球上唯一一个连续的自然景观元素,同时,也是大地上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治河之道在于治污,而决不在于改造河道。
2.4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而且在一些地区已经趋于消失。同时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不合理的规划,城市湿地斑块之间的连续性下降,湿地水分蒸发蒸腾能力和地下水补充能力受到影响,随着城市垃圾和沉淀物的增加,产生富营养化作用,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5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只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稍加注意,原有防护林网的保留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是完全可能的,具体的规划途径包括:沿河林带的保护、沿路林带的保护、改造原有防护林带的结构。
2.6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于本单位人员享用,特别是一些政府大院和大学校园。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受到小农经济影响,大工业社会形态发育不良,对围合及领地的偏爱,形成了开放单位绿地的心理障碍。让公众享用开放绿地的过程,正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公共意识的过程,在看不见的保安系统下,一个开放的绿地可以比封闭的院绿更加安全。
2.7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
在現代城市中,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工业化初期的公园形态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所取代。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在溶解,而成为城市内各种性质用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合。这意味着城市公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而是弥漫于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
2.8建立乡土植物苗圃
相比之下,在中国广大城市的绿化建设中除了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以外,很难看到各地使用丰富的乡土物种。虽然中国大地东西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乡土植物区系多样,但人们在城市大街上可见的绿化植物品种单调,且往往多源于异地。究其原因,不外乎2个:一是观念,即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普遍酷爱珍奇花木,而忽视乡土物种;二是缺乏培植当地乡土植物为苗圃系统。关于前者,有赖于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后者则是前瞻性的物质准备。因此,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应作为每个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
(收稿:2017-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