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丽
【摘 要】 本文从深入生活,转换视角,启发想象等几个方面论述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引导同行在作文教学中少走弯路,早出成绩。
【关 键 词】 实践;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不但阅读是一种创造,写作更是一种创造。既然每个个性所体验到的生活是如此千差万别,那么,他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自然是千差万别。但是,在最近几年,因为学生手中的作文增多,片面应付考试成绩是学生在写作上越来越简单,常常是换汤不换药,一篇作文内容可以应付好几个作文题目,更谈不上学生在作文上的创新能力了。因此,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怎样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一、走进生活,拓宽写作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例如,某教师教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写作时,没有急着把写作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收集了一些本校学生在报刊或作文选上发表了的文章,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只要认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真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写作文了。别的同学能行,我也行!这样先给学生们注一针“我能行”的强心剂,以增强他们写作自信心。
由于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校内外特定地点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参与,进行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为目的的系列作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高度注意的状态下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并逐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同时,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的习惯,引导他们积极地去体验生活,善于從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并分类进行积累。这样作文时就有素材可写、会写了。
二、转换写作视角,多角度作文
学生作文习惯于定式思维,习惯于一样的写作视角,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从狭义走向广义。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 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说来,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作文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可以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 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单一,不懂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一是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二是《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三是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式,启发学生另辟蹊径,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命题:一是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些占住位置不做事的人强;二是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因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三是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 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遐想。
三、扩展描述,推测延伸,启发想象
学生作文,虽不是 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的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做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的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怎样锻炼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呢?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续写想象。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写下去,及巩固了所学课文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月光曲》一文的结尾,写到:贝多芬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可启发学生想象贝多芬在记录曲子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在记录过程中他的神情是怎样的,有哪些动作等。《跳水》一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以“过了一会儿孩子醒来了”为由头续写课文。
2. 听录音想象。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也是来自生活的源泉。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告别的情形、欢腾的闹市……
3. 赌物想象。学生的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征,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直接依据。比如,一个小小的地球仪,上面只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站在地球仪前,去寻找向往的首都,寻找长江、黄山、黄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寻找到的地方描述出来。
4. 假设想象。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一名市长》《假如我有一把金钥匙》,学生在这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的灿烂前景。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实践证明,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不能一蹴而就。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挖掘,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开发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多放少收,先写后导
所谓“放”就是写“放胆文”,就是不受套路的束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收”就是按照“套子”予以指导,从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精益求精。由“放”到“收”的过程,正好改变了传统的“先指导,后作文”教学方法,变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并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写作,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使之既“导向”明确,有的放矢,又能保留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
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写一点新内容,新思想,新见解,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长此以往,必将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雪梅.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探讨[J]. 吉林教育,2016(2).
[2] 季芸.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写作[J]. 小学教学参考,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