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眉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设,进一步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时代化。本文立足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人本理念的践行、传播方式的创新等方面,阐述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路径,加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中,通过中国化发展,创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十七大以来,在全面深化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的发展战略,再一次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性,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中国发展的新局面。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着良好的传播动因。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土壤”。在大众化的构建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为此,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坚持人民群众为主体,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础,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力“抓手”。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就是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理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向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为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理论的“高冷”状态,一直是制约其大众化的重要因素。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统一,能够将理论放到实践之中,而不再是停留于书本。为此,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基于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生命力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主义走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的状态,为大众化传播创设条件。首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将实践成功经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重要来源;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体现理论的时代性,在传播中紧扣实践,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价值;再次,马克思主义要植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能解决实际问题、解放思想,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所应具备的社会功能。
二、坚持理论实践中国化,增强马克思理论的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在于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为中国凝聚发展动力、深化改革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应立足中国国情,在中国化的发展中,关注中国改革发展、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决人民群众发展问题中的能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传播,需要凝聚人民群众,将深化改革发展作为大众化传播的思想指导。
(1)马克思主义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将焦点放在民生领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老百姓的贫困等问题,这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凝聚广泛的群众力量。
(2)人民群众“疏远”马克思主义,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中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保障、民生问题的解决。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增强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凝聚力、公信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础,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
三、坚持传播方式大众化,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化,关键在于如何让民众更好地接受它,这就对传播方式有了更高要求。在传统传播方式的构建中,硬性的灌输性传播,弱化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也削弱了传播效能。为此,以大众化传播的视角,创新传播方式,能够更好地扩大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首先,在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为此,应依托新媒体平台,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以更好的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通过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媒体平台,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工作生活中的渗透;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主动走进人民群众,转变传统灌溉式传播方式,转而以双向互动的方式,提高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再次,转变传播思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贴近民众生活的语言,并以通俗易通的方式,面向人民群众传播。人民群众听得懂、从中能获益,这样的传播现状,不仅能够提高民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也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深度。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应删掉“在”字),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大战略中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着力点在于铺设大众化传播路径,创设良好的内在环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人本理念的践行,全面深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谢京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分析与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3).
[2]肖国华.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
[3]洪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
[4]胡曉,孙念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学结构分析[J].天中学刊,2016(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