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晓燕,王宇鑫
(山西大同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5)
长期以来,临床上都是采用盲探式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该种方式具有较低的成功率,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其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情况。随着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医学影像学,广泛应用在麻醉学科方面[1]。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期间,局部麻醉药物的浓度和容量会影响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镇痛维持时间等。本组研究主要是探讨研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210例,随机分为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各70例。其中,高浓度组有男4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2.1±17.6)岁,平均体重(61.2±7.4)kg;中浓度组有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3.2±16.7)岁,平均体重(62.4±6.4)kg;低浓度组有男37例,女33例,平均年龄(44.1±15.6)岁,平均体重(63.2±7.4)kg;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手术之前需要监测所有患者的血压和脉搏,对其进行备皮和消毒。术前监护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监护。在手术期间,患者需要采取平卧位,需要将患者头部偏离患侧。此次研究主要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线阵探头频率为11 MHz,需要在探头上涂抹耦合剂,包裹无菌塑料套,并将其放置在患者肌间沟区,需要对患者前中斜角肌夹着上,中,下干臂丛神经的超声图像进行观察[2]。需要使用超声系统的头平面外技术进针带神经干旁,如果患者出现肌肉颤动则需要停止进针,之后需要置入带有刺激功能的神经留置导管,需要查看患者的肌肉颤动情况。如果患者存在肌肉颤动,这就说明导管处于神经旁,需要注射20 mL2%利多卡因,在手术期间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添加适量短效镇痛剂。在手术之后需要将神经留置导管连接电子镇痛泵,这样可以使患者自行镇痛,通常情况下需要给予患者5 mL镇痛药物,时间控制在20分钟,如果患者在经过多次镇痛之后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则需要给予患者口服药物进行镇痛[3]。
观察患者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以及中正神经完全阻滞。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患者采取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麻醉之后,对比分析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患者的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以及中正神经阻滞率,两组患者之间没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患者的肌皮神经,桡神经,中正神经以及尺神经阻滞率,两组患者之间没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患者的肌皮神经,桡神经,中正神经以及尺神经阻滞率,低浓度组明显低于高浓度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 [n(%)]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临床麻醉上已经开始普遍使用超声技术。罗哌卡因属于不对称结构的单镜像体,主要起到麻醉效果,其与其他药物的具有相同的麻醉机制,主要是抑制第一神经元钠离子通道,终止神经传导,兴奋[4]。综上,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出现差异性,不断增加浓度,就会相应提升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1]齐文勇,党 友,王海侠.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J].北方药学,2017,14(08):183-184.
[2]张清文.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医疗装备,2017,30(13):125-126.
[3]徐 凯,郑 笛,黄云萍,等.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01):51-52.
[4]黄 刚.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14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