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针刀治疗颈源性头晕

2018-01-19 05:11陈永东孙治东章再军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8期
关键词:颈源夹脊头晕

陈永东,孙治东,章再军

(1.泰州市高港中医院针灸科,江苏 泰州 225321;2.泰州市姜堰区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 泰州 225500;3.泰州市章医生中医诊所,江苏 泰州 225300)

从临床来看,颈源性头晕大多是由于颈部软组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平衡结构破坏,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肩枕部酸胀、疼痛以及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过往的临床实践情况来看,液体输注和药物口服收益患者相对较少,为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将以我院纳入的120例患者资料作分组研究,以探讨浅针刀治疗颈源性头晕的可行性及效果,现将研究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4年~2016年期间针灸门诊收治的120例颈源性头晕患者资料进行分组研究;根据入院单双日的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0),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9~76岁,中位年龄42.9岁;对照组(n=60)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0~74岁,中位年龄43.3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及中位年龄经统计学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分组研究。

1.2 诊断标准

以国家中药管理局于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2]中设定的关于颈源性头晕的诊断标准为基准,患者均符合下列要求:①头颅CT/MRI检查结果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②X线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椎间孔前后径变窄或颈椎间隙变窄;③患者主观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模糊和位置性眩晕;④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

1.3 排除标准

①不满足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其他可引起头晕、头痛症状的疾病患者;③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④由于其他主观原因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观察组:①采用直径为0.4 mm长1 cm浅针刀;②体位:俯卧位,将胸部垫薄枕,充分暴露头项部。③定点:告知患者向左右转动头部,对C7棘突进行定位,并于C2、C6、C7、T1、T2棘突两侧距后正中线1 cm处,颈胸夹脊穴和双风池穴用记号笔或龙胆紫液逐一标记定点。④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的皮肤消毒和铺巾处理后开展进行浅针刀松解治疗,治疗完成后对针孔行1~3 min的适度按压,再确定无出血状况后,选用创可贴进行覆盖,预防感染。叮嘱患者治疗后休息20 min,确认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开。⑤治疗频率和疗程:2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疗效。

1.4.2 对照组:将患者置于平卧位,选取率谷穴、三阴交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关元穴、中脘穴,用1.5寸毫针,平补平泻,留针约30 min,1次/d,持续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两个疗程。

1.5 疗效评价标准

以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制订的关于颈源性头晕的疗效评估标准为基础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以下四个级别:①无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或出现加重迹象;②好转,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但基本生活依旧受限;③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劳累或过度运用后会出现程度较轻的局部不适;④治愈,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1.6 统计学分析

研究以SPSS 19.0软件对各项数据作统计和对比。将“±s”作计量资料;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数据采x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经治疗,观察组治愈率88.33%(53/60),治疗总有效率95.00%(57/60);对照组治愈率75.00%(45/60),治疗总有效率85.00%(51/60),观察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3 讨 论

头晕是临床上的一类常见疾病,颈源性眩晕则是其中较为高发常见的一种;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颈源性头晕的发生与椎动脉以及第1、2、3颈神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椎动脉系统主要负责颞叶、小脑、脑干的血液供应,当椎动脉供血不足时,人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表现。

本次研究我们所应用的浅针刀结合了针刀疗法、浅刺疗法的优点创造发明的新针具,具有操作操作轻快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常规穴位刺法,不强求针感,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在手法和针具上都比较先进,患者更易接受[3]。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治疗头痛、眩晕之要穴。据《素问·缪刺论》记载:“从项数脊椎侠背,若按压出现疼痛则提示患病,刺之旁,三臡立已。”华佗夹脊穴则与外背腧穴一致属于经络脏腑流注转输的腧穴,据过往临床实践来看,该穴位具有其他腧穴所不具备的调节及枢纽效果,因此其临床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现代解剖学显示颈胸夹脊穴(C6~T2)处分别有斜方肌、竖脊肌、菱形肌、夹肌等肌肉附着,借助对肌筋膜的松解,能够有效调节颈部失调的生物力学关系并达到放松局部肌肉的目的,并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卡压消除或减轻,进而减少交感神经释放的儿茶酚胺,以达到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目的,使得局部代谢产物等致疼痛物质的吸收,进而减轻患者的头颈部疼痛;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的脑部供血情况得到逆转因此,头晕、头痛等症状被得到有效的控制[4-5]。通过双风池穴、颈2棘突旁浅针刀治疗枕后筋膜和肌肉得以松解,缓解其对椎动脉和枕大神经的刺激和压迫[6-7],继而使得头晕、头痛等不适得以缓解。

对照组患者所使用的针刺治疗也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之一,从研究来看,针刺诸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头晕等不适症状,且该治疗方法无毒副作用,但从本次研究研究结果的数据对比来看,观察组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浅针刀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针刺;另一方面,经随访观察提示,观察组60例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任何程度明显的不良反应,也反映了浅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我们归纳出研究结论:针刺及浅针刀均是治疗颈源性头晕的可行方法,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但综合对比浅针刀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方法经临床研究验证,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借鉴并予以推广。

[1] 孙字,陈琪.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13(8):47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3] 薛良珍.巧用夹脊穴.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0(3):33.

[4] 周知明.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头晕37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04):87-89.

[5] 田纪钧.针刀微创治疗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78.

[6] 胡心京.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晕65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3):77+79.

[7] 周世民,崔大海,刘英.针刀治疗颈源性头晕852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06):902.

猜你喜欢
颈源夹脊头晕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梳走头晕
头晕晕的,好像中暑了
颈夹脊穴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