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星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安溪铁观音在茶界上尤为出名,安溪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宜茶的生长发育。据有关资料显示,安溪产茶始于唐代时期,随后因局势动荡,大量外来人口迁居至福建安溪,由此引入了较为先进的茶叶种植技术。安溪茶歌多以闽南语为基础,颇具地方特色。在几千年来茶文化历史发展中派生出茶歌,这一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结合,体现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同时涉猎内容广泛。本文对福建安溪茶文化及茶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安溪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湿润,被誉为中国茶都,且出产中国名茶铁观音。茶盛行于唐代,安溪茶文化也一时风靡于此。随后,民间制茶工艺逐渐演变为大规模生产,由此看来,茶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直至清明时期,安溪乌龙茶发展以达繁荣时期。茶歌起源于古代诗词,它是古代文人墨客在品茶时心中所想、有感而发,于是便一时兴起,以歌达意。还有一种说法,文人们将当地流传的故事及民谣配上曲子所成,再回传至民间,供人们传唱,于是便称之为茶歌。明清时期,安溪乌龙茶尤为出名,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评鉴,并以此为题,创作出许多茶联。这些茶联为茶歌创作提供资源,激发作曲灵感。第三种说法,养茶人在劳动中所编唱的茶歌,这是茶歌起源的普遍说法。茶农在劳作间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形成的歌谣,历代相传至今。在古代,落后的茶种植技术和生产工具导致茶农工作效率低,工作时间长,且其强度大,这时为了排忧解闷、舒缓疲劳,此间编创作出茶歌。一传十,十传百,茶歌由此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古代的茶歌多用闽南语,结合当地曲风,歌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歌唱出养茶人的喜怒哀乐。安溪茶歌初期表达的是养茶、采茶、饮茶等,后来随着茶歌广泛的传播,赋予在其身上的情感又有所不同。甚至与男女情爱、婚丧嫁娶等事宜有关联。但通常是以茶叶种植、歌颂家乡、个人情感等为表达主体,茶歌悠扬婉转的唱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不得不说安溪茶歌是我国文化艺术上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安溪茶歌是安溪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当地人民情感的表达,也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它有利于人们情感交流和舒缓疲劳,但随当代人对传统音乐的忽视,导致真正学习和了解安溪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通常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兴趣,这一现象阻止了安溪茶歌的传承与发展。现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极度重视,但此工作强度大,要使恢复其活力,仍需采取措施。首先,需借助国家政府部门的力量,加强安溪文化的对外宣传,开展旅游业。鼓励青年参与到安溪文化的学习活动。其次,将安溪茶歌作为一门艺术课程进行教学,保证茶歌传承的有效渠道。通过口耳相传的教学方式,录制相关教学视频或音屏。也可借助网络科技,建立相关平台,使安溪茶歌得到广泛传播。组织有关部门推进茶歌创新,如开展才艺表演、合唱比赛等活动。再而将其与舞蹈相结合,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使安溪茶歌为人们所熟知且喜爱。
随着安溪茶歌的不断发展,其表达主体存在差异,进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茶歌。现主要将安溪茶歌分为如下四大类:采茶歌、饮茶歌、请茶歌、情歌。
采茶歌源自于茶农在采茶时或采茶间隙所创作的歌曲,其目的主要是表达采茶人的日常劳作和喜悦之情。不仅消除疲劳,同时也反映出安溪劳动人民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因采茶歌一般由采茶人即兴而作,所以采茶歌琅琅上口,易会。在采茶时,伴一首歌谣,可活跃气氛,提高工作效率。有的茶农还会根据茶歌配上一定采茶动作,手舞足蹈,颇具特色,画面感十足,别具一番风味。采茶歌通常是两人对唱,你一句来,我一句,或两人合唱。
饮茶歌,顾名思义是出自于饮茶过程中,该种歌曲是用于歌唱茶农日常生活。闲赋时,在家中沏一壶淡茶,邀家人朋友团坐,一起谈天说地。饮茶歌就在人们赏茶过程中产生而来,以歌曲的形式谈及茶的相关事宜。
安溪人向来热情好客,请茶歌也是由此而来。茶叶作为安溪人走亲访友的必备单品,这体现了茶备受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同时也饱腹他们对家乡茶文化的浓厚情谊。于是便出现了将这种情感置于茶歌中,以此表达出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请茶歌充满浓郁的人情风味,体现出人与茶的深厚感情。
情歌对唱是青年男女相互表达爱意的一种途径,风趣又直接的表达方式备受广大青年男女的喜爱。回顾历史的长河,诗词歌赋中常以爱情为主题,借此表达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安溪的青年男女们,在劳作时,以情歌为媒介,向对方表达爱意或相思。在安溪至今都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若男女双方通过对歌后情投意合,便会结为夫妻。
语言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地区会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因而产生不同的地域语言,也就是所谓的方言。闽南地区的方言被称作为闽南语,它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体现。独具特色的闽南语是安溪茶歌的主要载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据历史资料,安溪茶歌的曲风特点、韵律结构等与晋唐文化有关联,这一历史信息为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安溪茶歌以闽南语为载体,闽南语语音平缓、鼻音偏重。原生态戏曲基本以闽南语传唱,闽南语最初特指泉州方言。唐代时期,泉州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相对稳定,这间接促使泉州方言在闽南语中起代表性作用。
安溪茶歌以七言四句为一节,是典型的“四句头”山歌,一篇含多节,但在格律和歌词上不作要求。为衬托出茶歌独特韵味,通常编曲人会在歌词句式上运用适当语气词,突出茶歌的艺术魅力。在对茶歌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时,需细化到每一节,茶歌的首句和次句通常是采用写景和拟人的手法,然后再随之递进。多数茶歌篇幅较小,但其层次感极强。安溪茶歌曲式单一,一般以两个或四个乐曲组成。通常上乐句韵尾加上滑音,婉转悠长。下乐句则反复变化,结束于主音。上下乐句的对比,使整个乐曲由起伏转向于平缓。在乐句加入适当衬词和衬腔,重点突出茶歌唱腔风格以及渲染气氛。对茶歌进行加腔后,直接丰富其基本结构,使演唱形式多样化。直接截取茶歌中的某片段,以此重复,升华情感和提升内涵。茶歌中采取重复的模式,以加强对全曲情感的表达。
闽南语平仄分明,语言音调独具特色。茶歌是经人们口耳相传所传承,在其发展过程中,它由当地劳动人民编撰、修饰、加工所制,是安溪当地风土文化的表现。安溪茶歌节奏和节拍多种多样,有单拍、复拍和混合拍之分。结合闽南语的的特殊性和平仄韵律,使安溪茶歌在众多民歌中脱颖而出。安溪茶歌通常以2/4、4/4拍为主,除此之外还有3/4、3/8、6/8等。拍子可单独使用,可重复使用和混合使用。但大多曲子采用2/4、4/4混合拍,此两拍在安溪茶歌中应用地最为广泛,也最为常见。混合拍在使歌曲节奏分明,在形式上长短分别。安溪茶歌在节奏上极具个性,它不同于传统戏曲采用固定模式,传统结构有时显得墨守成规,茶歌的自由性在此方面发挥出独特优势。
安溪茶歌以商、羽、徽五声调式为基本,再根据演唱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增添其他调式。多数茶歌由“羽、宫、角”三个音组成,它们的韵律简单明了、悠扬婉转。虽然歌词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正是因此,才被老百姓们所喜爱。在调式结构上增加羽调式的下属音,丰富了羽调式三音阶结构特征。在四音阶上,加入徽音,从而进化为五音阶,这种调式也在茶歌及民歌中被广泛应用。正是对音阶的转换与变化,才使得安溪茶歌音乐色彩浓厚。
综上所述,安溪茶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是福建安溪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为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研究对象。安溪茶歌文化向我们展示了当地特色的民风民俗,且透过茶歌描述种茶、采茶、饮茶等与茶相关的活动。再从语言、结构、节奏等方面上对安溪茶歌的形态特征做出了全面分析,为日后安溪茶歌的发展与弘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1]孙海波.安溪茶歌艺术特点分析研究[J].历史文化,2015(01):15.
[2]任红星.安溪茶文化与安溪茶歌的发展与传承[J].历史文化,2015(05):13.
[3]潘刻科.当代茶艺馆文化的兴起及设计探究 [J].福建茶景,2016(07):10.
[4]王铭芬.安溪茶歌欣赏[J].艺苑,2014(01):15.